首頁 > 人類文史 > 北宋不殺大臣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規定?

北宋不殺大臣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規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爲什麼不殺大臣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古代的歷史朝代上,如果有某個大臣,做了什麼事情觸怒了皇帝,或者有什麼事情觸犯到了更大的利益,就很有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歷史上很多大臣都因爲這件事情而被殺,但是北宋時期,這樣的事情基本上就沒有了,原因就在於,北宋有一條規定,大臣不能殺。爲什麼北宋要這樣規定?北宋王朝爲什麼要如此優待大臣們?

北宋不殺大臣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規定?

咱們平時在討論歷史上,哪個朝代殺功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明朝,而和明朝正好相反的就是北宋王朝,首先是宋太祖趙匡胤,解除將領的兵權時,也僅僅是通過杯酒釋兵權,給予融化富貴,寇準說話耿直,得罪皇貴妃,丞相和後宮勾結向害死寇準,但是皇帝僅僅是把他貶黜出京,包青天包拯直諫皇帝宋仁宗,皇帝恨不得要殺他,但是依然耐着性子聽他說,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也僅是貶官而已,幾乎找不到北宋皇帝把哪個士大夫給殺掉了的例子。

主要原因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登基之後,就立了一塊誓碑於太廟寢殿的密室之內,只有當朝天子能知道這個誓碑上的內容,趙匡胤還規定,凡四季祭祀和新皇帝登基的時候,天子在拜謁太廟後,只有一名不識字的小黃門跟隨,皇帝到碑前跪瞻默誦,然後再拜而出,羣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這一規矩,在北宋160多年裏,所有的皇帝都恪守這一規定。直到北宋滅亡,世人闖入太廟,這個誓碑才得以爲外人所知。關於宋太祖趙匡胤誓碑的記載,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勒石三戒"。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三》)

第二種說法:宋陸游《避暑漫抄》曾記載道:一爲"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兩種說法,不管哪一種,前兩條基本是相同的,所表達的意思也基本一樣,只是說第二種說法要更詳細一下,兩種說法的前兩條的大概意思就是:所有周世宗柴榮的子孫,有罪不能刑罰;即使他們犯下謀反的大罪,也不能在市井公開行刑,只能在獄中賜予自盡;更不能株連其他的親屬。不能殺害士大夫、以及上書議政的大臣和言官。最後一條就是後世所有的皇帝有違背此誓言者,天必除之。

北宋不殺大臣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規定? 第2張

至於對柴氏子孫的特殊照顧,主要是因爲宋太祖趙匡胤是後周柴榮的託孤之臣,但是柴榮剛去世沒幾天,他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江山,心中對柴氏後人心中有愧。而針對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議政、言官的特殊照顧,也是和當時的所處的環境有關。五代十國之際,屬於尚武精神,誰掌握軍權誰就說了算,針對文人、士大夫基本是鄙視的態度,更不可能得到重用,這也是導致超跌更替頻出的一個原因。

而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知道能夠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馬上治天下,國家的強勢要士大夫的忠心輔佐才能長治久安,所以纔有了宋太祖針對士大夫行列給出了這麼優厚的政策,也是使得北宋王朝經濟的發展得到繁榮,社會相對比較穩定的基礎。至於爲什麼要把誓碑立於密室之中,主要是爲了保證朝政的穩定,如果公開這個誓言的話,士大夫上書,議論朝政就會毫無顧忌的批評朝政的得失,使得朝政不穩,發生動亂,也更能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