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包拯都做過哪些事?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包拯都做過哪些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說現在人們最熟悉、最推崇的古人,北宋時期的包拯絕對算一號,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從宋代開始一直到現在,關於包拯的演義、戲曲、評書、影視等層出不窮,將包拯的“青天”形象深深刻印在了人們心裏,寄託着人們對各級官吏清正廉潔、爲民做主的美好期盼。包拯的故事經過多方演繹,非常豐滿和精彩,遠比真實歷史人物精彩,但飲水溯源,我們還是應該瞭解一下歷史上的其人其事。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包拯都做過哪些事?

北宋名臣包拯

盡孝父母重於仕途升遷。包拯是廬州合肥(今合肥肥東)人,從小好學不輟,28歲進士及第,被朝廷委任爲建昌知縣,離家很遠。因爲父母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包拯就辭去官職,在家專心侍奉父母。後來朝廷又給他一個職位,他幹了一段時間,父母想念他,想讓他回家,包拯再次辭官,回家贍養父母。過了幾年,包拯的父母相繼去世,他就在墳旁築起草廬守喪,期滿後還是不忍離去,最後在父老鄉親的多次勸說下才重新出來爲官。或許有人說包拯這是在沽名釣譽,但熟不知封建年代有太多官員爲了仕途,絞盡腦汁實施“奪情留任”“奪情啓復”計劃,不願因爲父母亡故(官員需去職守喪),而影響到自己的仕途。與此比起來,包拯確實是個至情至孝之人!

見錯必究,“包彈”天下聞名。包拯當過言官(知諫院),幹過監察(御史中丞),在這兩個容易得罪人的職位上,包拯絲毫不考慮個人安危,有錯必究、有過必彈。有一次宋仁宗在張貴妃的糾纏下,答應給她伯父一個宣徽使的職位,當時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強烈反對,認爲違反用人制度。他言辭激烈,唾沫星子濺了皇帝一臉,仁宗皇帝只能“唾面自乾”、接受諫言。

爲了彈劾盤剝欺壓百姓的轉運使王逵,包拯頂着皇帝、宰相包庇王逵的巨大壓力,連續七次上章彈劾,公開指責皇帝任用酷吏,對一方百姓來說是何其不幸!這一諫章引得朝野震動、輿論滔滔,促使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除此之外,包拯彈劾的達官顯貴還有很多,以至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包彈”成爲正義之聲的象徵,成爲貪腐官員的強大震懾。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戲曲裏有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上”,這裏面的“包龍圖”指的是包拯當過龍圖閣直學士(品級比大學士低,代表最有學問的職位),還幹過一年零三個月的開封府權知府(實際最高長官,開封府尹不常設)。開封府位於天子腳下,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聚集區,不是很好管。包拯到任後整頓吏治,大開公門,取消中間環節,方便老百姓訴冤告狀。他執法嚴格,不管是誰,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文武百官,違法必懲,將開封府治理得“令行禁止”,風氣爲之一新。

針對當時惠民河淤堵氾濫的現狀,包拯帶人查究原因,發現很多權貴人家侵佔河道,肆意修建園榭,才導致河水淤堵不通。於是包拯果斷下達“拆遷令”,在限定時間內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臺、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此舉雖然得罪了很多權貴,但造福了當地百姓。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打鐵還需自身硬”,包拯經常糾察、彈劾別人,自己首先必須乾乾淨淨,說話辦事纔有底氣。包拯曾在端州爲官,端州以產硯聞名,端硯歷來是文人士大夫喜愛的珍品。包拯的諸多前任都是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徵數十倍,中飽私囊,藉以賄賂權貴。包拯到任後迅速革除這一流弊,按照規定數額徵收“貢硯”,任滿離去時“不持一硯歸”。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了一方普通硯臺而沒有端硯,也充分印證了包拯的爲人。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包拯都做過哪些事? 第2張

北宋文壇領袖、參知政事歐陽修

當然包拯也有被人誤會的時候。他幹過三司使(官錢糧的),後來調任他職。三司使的接任者張方平、宋祁先後犯事,都被包拯彈劾免官,朝廷就讓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暫代三司使。這樣一來就讓人有些誤解了,文壇領袖、翰林學士歐陽修說:“包拯這麼幹,就像是種田的人,因爲別人的牛踩踏了自己的田地,就讓人把牛搶走了,處罰明顯過重,可包拯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很過分嗎?”包拯聽後沒有解釋,就待在家裏,找各種理由拒絕代理三司使的命令,過了很長時間纔出來任職。

後來歐陽修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對包拯的爲人品行非常讚賞,稱讚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公元1062年,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歲,被追贈爲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包拯的臉估計沒那麼黑,畢竟封建年代爲官還要講究個儀容,那麼黑會讓宋人接受不了的,“黑臉包公”是對包拯秉公執法的美好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