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鄭燮:一個滿腹經綸的江南才子,早期爲何懷才不遇?

鄭燮:一個滿腹經綸的江南才子,早期爲何懷才不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鄭燮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鄭燮(xiè),提起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是要說他的藝名:鄭板橋,那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是清乾隆年間著名的傳奇人物,大名鼎鼎的“揚州八怪”之一,在藝術上具有超凡的成就。

鄭燮的一生,說起來其實挺尷尬的,因爲他的一生都沒有脫離開一個詞彙:窮困潦倒。如果把他的一生拆分開來的話,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早年的懷才不遇、中年的官宦生涯、晚年的寂寥時光。

鄭燮:一個滿腹經綸的江南才子,早期爲何懷才不遇?

一、早年的懷才不遇;

鄭燮的祖上,在前明的時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闊綽的,曾祖、祖父都曾擔任過地方大員。他的父親雖然沒有爲官,但也曾經擔任過地方政府的教員,所教授過的學生先後達到數百人之多,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

清軍入關之後,鄭氏家族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常年的戰禍以及清朝統治之後對文人的壓制,等到鄭燮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出生的時候,家族已經完全落寞了,很多時候連生活都難以爲繼。他的生母汪氏和繼母郝式也都是在窮困的生活中,長期的體弱成疾,早早就仙逝了。鄭燮十四歲之後的生活,都是在乳母的關懷和照顧下,才得以健康的成長。

即使在這麼窮困潦倒的生活之下,鄭燮還是在父親的親自指導和培育下,早早就成爲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才子。鄭燮的夫人徐氏,就是被他的才華吸引而不惜倒貼嫁給了他。這也足以證明:鄭燮少年時期的才華,確實已經非常出衆了。

可就是這麼一個滿腹經綸的江南才子,卻始終懷才不遇,一直沒有一個好的出路。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二十一歲考取秀才;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四十歲考中舉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四十四歲進士及第。拿到了功名,卻沒有得到出仕的機會,因爲生活窮苦,不得不客居揚州,靠賣字畫、替人執筆求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在這期間,他的父親、夫人徐氏和一個兒子的相繼離世,也對他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所以鄭燮的早年生活,是充滿坎坷和不幸的。這樣的遭遇和生活環境,對他之後的爲人處世以及爲官期間的行事作風,都有很大的而影響。

二、中年的官宦生涯;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五十歲的鄭燮終於等到了出仕的機會,被委派到範縣當縣令。雖然只是一個七品小官,但也總算是出仕任職了,最起碼有了一個能夠上升的基礎。可是鄭燮不善爲官之道,清正廉潔且剛直不阿,所以這個七品縣令一干就幹了十一年。

鄭燮在範縣任職期間,興水利、重農桑、體民情、察冤獄,將整個縣城的各項政事、民務,治理的井井有條,使百姓愛居樂業、市井風氣良好,整個縣城都處於一片安靜祥和之中,受到了當地農工商戶們的一致好評和擁戴。這說明:鄭燮很有治理的才能,堪爲廉吏的典範。

但就是這樣一個受百姓愛戴的父母官,卻處理不好與上級之間的關係,結果是有苦勞沒功勞,一直被放在七品縣令的位置上徘徊。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五十四歲的鄭燮被平調到署濰縣任縣令。雖然都是縣令,但是署濰縣的工作量要比範縣大的多。時值山東剛剛受了一場波及面廣泛的災荒,流民遍地、哀鴻遍野、土地荒蕪、匪盜四起、流疫叢生,整個縣城的工作都處於嚴重的停滯狀態。

面對這樣的情況,鄭燮一面請調糧草賑災撫民,一面組織百姓開墾荒蕪、修建城牆,號召富商巨賈拿私財供濟流民。經過一系列緊張有序的工作,使得署濰縣的面貌日新月異,趨於穩定,很快進入了正軌。

在隨後幾年的任期裏面,鄭燮一如既往的清廉執政,大力重用和挖掘本地人才、興文重商,使得該縣的民風、經濟、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鄭燮受到百姓們前所未有的愛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這一晃就是十一年的光景,只可惜鄭燮“只知爲民,不懂爲官”,即使做出了傑出的政績,到他六十一歲辭官的時候,依然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七品縣令。面對這樣一種無奈的官場政治,他提筆疾書寫下了流傳至今的濃重墨寶:難得糊塗!

三、晚年的寂寥時光。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六十一歲的鄭燮辭去了官職,再次返回了揚州,仍然以販賣字畫爲生。不過現在的鄭燮跟他早期稍有不同,經過多年的磨礪,在藝術上的成就已經遠非昔日可比。在後世對他的評價當中,都說他是“詩書畫三絕”。通過這個簡短的評價,可以看出:他在藝術方面的成就,要遠超他爲官時留下的名氣。

鄭板橋畫作(局部)

鄭燮:一個滿腹經綸的江南才子,早期爲何懷才不遇? 第2張

關於這一點,在《清史稿·列傳·卷二百九十一》中有一個明確的記載:“(鄭)燮,江蘇興化人,有惠政(有政績)。辭官鬻(yù)畫(賣畫爲生),作蘭竹(主畫蘭花和竹子),書雜分隸法(書法中有隸書的味道),自號“六分半書”(書寫體的稱呼)。詩詞皆別調(風格獨特),而有摯語(嚴詞懇切)。”通過這一段史料當中的記載也可以看出:鄭燮在藝術方面取得成就是被衆人所認可的。

另外,在很多的記述或者評價裏面,都說鄭燮晚年時期通過賣畫,生活過得比較富足。原因是他有過爲官的經歷,致使他的名氣也隨之飆升,使得他的墨寶幾乎到了一畫難求的地步。

這一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它也有一定的史料依據,不過根據《清代名人軼事》中的記載來看:鄭燮到了晚年的時候,他的品性變得更加顯得怪癖,尤其是對官商富賈極其的排斥,以至於當時很多富人拿錢找他買畫他都不賣,而甘願將字畫廉價賣、送於小販和牧童。

所以,縱觀鄭燮的一生,始終沒有脫離“窮困潦倒”的魔咒。晚年的生活也只是相對於前期而言,過得稍顯有些富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