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滿腹詩書的才子解縉,爲什麼會在官場隕落?

滿腹詩書的才子解縉,爲什麼會在官場隕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縉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我們喜歡用才子來誇讚一個人在文學上的天賦,很多時候是欣賞也帶着些許的羨慕之意。其實人類的本身就是矛盾體,除非一個人超越羣體的地方過多,否則對於他人的評價多少帶着點個人的情緒於其中,偏見總是無處不在的,人無完人,金無赤足,這是所有人的共同認知,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當一個人長處明顯,甚至有些極端之時,另一方面的短處可能會要了他的命,解縉乃至整個家族在歷史這一灘渾水的倒影便印證了此理。

滿腹詩書的才子解縉,爲什麼會在官場隕落?

一門三進士的解氏一族

明初之時的解縉一家應該是當時的人們爭相羨慕的對象,封建王朝體系下,最貴氣的除了皇家就是士族大夫們,有才氣的人除了被不識字的百姓尊敬之外,更多的是和朝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就和一般的平民相區別開來。這一點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一篇中有着很諷刺、誇張式的描述。明清兩朝的科舉選官制度基本是一致的,鄉試過了的就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若是能在會試中考中進士,那麼就基本和爲官畫上了等號,在嚴格的古代秩序之下,科舉選官制度是非常嚴格且層層推進的,有很多的人一生都停留在童生的身份上。考中進士需要的不僅是才氣、體力和財力,有時頗講求些運氣。

解氏一族並非是當朝的權貴,在明初時期僅能算的上是個書香門第,即便解縉的祖父曾做過縣尹,但這樣的級別連皇帝的面都見不着的,他的父親一心不在於做官,即便受到了祖蔭,也終生未曾與朝堂有任何的聯繫。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培育出來的孩子們書卷氣息很濃,在科舉考試中能拔得頭籌也不算是意外,但是謝家的兩個兒子解綸、解縉以及女婿黃金華同年考中進士着實是當時難得一見的場景,可以說是轟動一時的。

解縉的才氣

書香世家培養出的書卷氣濃郁的解縉似乎比兄長和妹夫在詩書的造詣以及問題的見解上更加獨特犀利,他的才氣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鄉試解元的他在會試的時候寫出的洋洋灑灑的文章被評爲第一,但因爲審閱人害怕太過激進的言論和文字敘述會引來禍事,故將其放置在第七位,不讓他奪得頭籌,或許在這一件事情上就爲解縉後期坎坷的經歷埋下了伏筆,也從中微微窺見官場之上對於中庸之道的運用之理。

滿腹詩書的才子解縉,爲什麼會在官場隕落? 第2張

解縉的才氣遠不僅是停在科舉考試這一項上,在詩詞歌賦、文學書畫上的造詣也是令人稱羨。在現存的解縉筆墨之中,我們依稀能夠窺見那時少年人的意氣風發,感受到解縉心中那一方江海的波瀾壯闊。他的字跡是不拘小節式的灑脫,帶着特有的傲氣,但是這些傲氣和不拘小節給他的政治生涯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三朝之臣的輔佐之路

生於洪武初年的解縉歷經了三朝,身爲洪武末年的進士,在朱元璋時期,是極被重用的。這和他本身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在科舉之時,文章因爲太過尖銳而被降名次的事情在當朝爲官之後反倒顯得有些被保護起來的意味,在官場之上,首位閱卷人就是皇帝本人,解縉的文章向來寫得洋洋灑灑,一氣呵成,這樣業務能力強的員工是很受領導賞識的,所以在中進士的當年,他就直接升爲翰林學士,這樣的鋒芒畢露也讓皇帝看見了他的優秀,此時的解縉作爲一個初入官場的文人,其實是相對謹慎的,較爲收斂一些,後來皇帝問他意見之時,他遞上的萬言書雖然是鍼砭時弊,但都是針對皇帝面臨的問題和朝堂的癥結點提出解決方案的。

滿腹詩書的才子解縉,爲什麼會在官場隕落? 第3張

新出現的人物如果不是涉及到了別人的利益,那麼官場的生態也不會因此打破平衡,而解縉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書卷氣勢厚重的他未能習得官場中極其重要的中庸之道。上疏爲李善長辯冤,寫《論袁泰奸黠狀》等等行爲都觸怒了各位大臣,一時之間朝堂中不少人與他爲敵。

"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短短二十一個字,明面上看上去是皇帝讓父親將解縉領回家去好好教育一番,實則也是對解縉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緩和朝中的矛盾,這一點上可見明太祖對他的才華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喜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從這寥寥幾字中可見解縉在官場宛如一個未被磨圓的石子,把一些朝臣們硌得慌,甚至有些被劃破了手。

在家的解縉專心撲在了編撰書籍之上,這是他最爲擅長的事情,所以這個時期莫不如說是他最爲收斂的時期。洪武年間的怨恨不會隨着太祖皇帝的逝世被遺忘,建文時期的解縉大部分時間被冷落,索性敦厚的老前輩董倫對這位後輩頗爲照顧,讓他有了回到京城的機會,但建文帝不久就被叔叔朱棣篡了位,明成祖剛開始對解縉的見解以及才華是認可的,但是人臣之道就在於順從,即便是提出反對的意見也是讓皇帝接受的方式才行。永樂初年,解縉身爲內閣首輔大臣,顯赫一時,但他似乎忘記了太祖給他的諄諄提點,給以後的自己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炸彈——參與皇位繼承事宜。

滿腹詩書的才子解縉,爲什麼會在官場隕落? 第4張

天之驕子的夭折

皇帝繼承人的選定如果放在以往的時期,大概是隻有皇帝沒有嫡長子繼承的時候纔會出現爭論,朝臣纔會參與進來站隊。可偏偏成祖皇帝本人的皇位來的就不是太理所應當,他對於次子朱高煦的喜愛遠遠超過了長子,又偏偏不得寵的太子有個深得爺爺喜歡的兒子,解縉聰明的用討朱棣喜歡的朱瞻基來勸阻了成祖立次子的想法,但這也深深的激怒了朱高煦。

這一激怒不僅僅斷送了解縉的官場生涯,更是把他的身家性命也一起置於懸崖之上。涉及到皇位繼承的事宜,歷朝歷代的朝臣如果不是在已經有了明顯傾向的派別或者是已經在朝堂之上有着極重要的地位以至於繼承候選人都無法輕易撼動的情況下,並不會輕易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面對皇帝的詢問和試探更多的是含糊其辭或者不表明自己的態度,很顯然,解縉犯了大忌,捲入了這場繼承之爭中。最後被成祖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入獄,推入雪中凍死。

官場的生存之道

致命之舉並不全在於解縉參與了皇位繼承之爭,更在於官場的生存原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在於去極端,以最莊重謹慎的態度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對事事都抱着恭謹的態度,這不僅是針對事情更是針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態度。中庸之道在官場之中幾乎是大部分官僚的立身之本。

解縉似乎並沒有學會。

顯然,解縉前期在朝堂上樹立起來的仇敵在後期暗中都發了力,在解縉最後的死亡一事上成了最後的推手。解縉的出身是貧寒的,沒有可以依靠的家族勢力,皇帝對他的喜愛也是有限的,面對觸及皇權的事情並不能對其容忍,而他支持的長子朱高熾本人並非是強勢的一方,很多時候反倒要靠着自己的兒子化險爲安,這樣的情況之下並不能給這位支持自己的臣子很多的保護。最重要的一點要和解縉的生長環境及其本人的性格密不可分,少年成長時期的解縉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也常陷於被權貴們奚落的困境之中,這種狀態下成長起來的解縉帶着一身的傲氣和刺兒,這是很不利於在朝堂上的人際交往的,在人情社會的封建王朝下,其危險程度顯而易見。

結束語:被稱爲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卻落得個推入雪中凍死的下場,讓人不免唏噓,伴君如伴虎,即便帝王家的後世爲他正了名,但是一個滿腹詩書的青年才子就此隕落。究其根本在於解縉並不瞭解官場的規則,看起來是個十足十的愣頭青,其實是個一身傲氣的不願意低頭甚至有着恃才傲物之感的詩人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