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曾經發行過紙幣大明寶鈔,爲何一直不受歡迎?

明朝曾經發行過紙幣大明寶鈔,爲何一直不受歡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朱元璋發明了紙幣,但爲何沒人喜歡用?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和大家想的可能不一樣,在大明早期當官可是一件比較有挑戰的事,一是俸祿給的少,二是貪污抓得嚴。因爲朱明有限公司的CEO朱元璋最恨貪官,所以給官員們的俸祿定的很少,並且狠抓貪污,一抓到就各種處以極刑。

這在周星馳版《鹿鼎記》中有所描述,韋小寶在和索額圖抄鰲拜家的時候,說要恢復前朝酷刑,比如剝皮法啥的,可以從中看出朱明律令對貪官的嚴酷。所以在明朝前期,清官不好當,容易餓死,海瑞買了兩斤豬肉都能轟動官場;貪官也不好當,容易被人做成骨架標本,一度可以說是官不聊生。

那爲什麼當官也會混的這麼慘呢?明朝給的俸祿到底有多低?這個要從明朝發的薪水說起,明朝也喜歡發紙幣,名字也好聽,叫大明寶鈔。但是這款鈔票是最不值錢的錢,也就是掉價的快。

再講爲什麼掉價之前,筆者先給大家簡單聊聊現代銀行爲什麼能發現紙鈔還運作良好。現在大家用的移動支付比較多,但是之前基本用的是紙幣。紙幣也好,移動支付也好,銀行發行貨幣的關鍵就是在於信用。那麼信用體現在哪裏呢?就是銀行擁有一個叫做準備金的東西(一般是金子,再不濟也是銀子),也就是隨便任何人拿了鈔票就可以直接去銀行換成真金白銀,畢竟金銀的價值在長期一段時間內是保值的。

但是朱元璋畢竟文化水平低,哪裏有準備金這個概念啊,也就是不保證大明寶鈔的價值不變,並且不能換成銅錢和任何金屬貨幣,除非賣給明朝官府。在整個明朝中前期,明廷強行推動大明寶鈔的發行。這樣的鈔票每年都印,也就是出現通貨膨脹,錢越來越不值錢,同時還下令禁止使用金銀貿易。這其實對大明的經濟生態有着很嚴重的破壞性,但是民間可能會稍微好一點,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民間不認賬就得了,但是官場不行啊,大明直接給這些官員發大明寶鈔。隨着寶鈔的日漸貶值,結果官員們也越混越慘,所以怎麼殺貪官也沒用,畢竟是人就要吃飯。

明朝曾經發行過紙幣大明寶鈔,爲何一直不受歡迎?

既然沒有保證金做保障,大明朝廷又開始濫發大明寶鈔,所以大明寶鈔的貶值速度是十分迅速的。所以大明朝廷的財政律令一共有三個階段,先是唯用寶鈔,到寶鈔銀錢兼用,最後只用銀錢,這也反應了大明寶鈔的不靠譜。在錢的問題上,大家都不傻,官僚集團更是深受其衝擊,所以也就有官員提出,“百姓雖然愚鈍,但是誰也不會拿一塊金子來買一張紙”。

洪武朝剛發行的時候,說是一貫鈔值1000文,但是這也是說說而已,實際只能換到160文,到了憲宗朝甚至可以說是一貫鈔一文不值了,鈔票比廁紙還便宜了。但是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惡性循環了,寶鈔不值錢,但是官員們和武將們都要靠着大明朝廷發的俸祿吃飯,但是大明朝廷發的又是大明寶鈔,結果堂堂朝廷父母官工資低得不行,就差白天當官,晚上掃大街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官員就開始搜刮百姓,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武將們則是沒錢更新裝備,甚至沒錢吃肉,能有啥戰鬥力。在這樣腐敗的吏治和日漸廢弛的軍備情況下,明朝嘉靖年間就出現連幾個倭寇就敢武裝包圍南京的情況,一是官員腐敗無能,二是士兵久疏戰陣,根本打不過這些倭寇。

明朝曾經發行過紙幣大明寶鈔,爲何一直不受歡迎? 第2張

這是一個瘋狂的惡性循環,大明朝廷給官員們發貶值的寶鈔導致官員們無法好好過日子,官員就瘋狂搜刮百姓,導致社會經濟環境進一步被破壞,導致財政又收不上來,只好繼續發寶鈔,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整個大明的經濟生態極爲惡劣。

這個時候,時代的大潮又出現了,拯救了一波大明帝國,主要有兩件事,一是張居正改革,二是西班牙人帶來了大量的白銀。張居正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這麼規定的,“計畝徵銀,官收官解”,反正就不要寶鈔就對了,不管是什麼稅,通通要給我交銀子,這樣的法令實際上就是宣告了大明寶鈔的消亡,但是對大明經濟是有着正向的作用。

與此同時,遠在西歐的西班牙人從地理大發現中發現了大量的白銀。西班牙殖民者強迫南美洲當地土著去給他們挖銀礦,比如南美洲那個祕魯,就是一個大銀礦。有了龐大的殖民地和大量銀子之後,西班牙人一下子就成了暴發戶,又在大航海中發現了新航路,可以直接開船到中國來,不用再過奧斯曼帝國了。

明朝曾經發行過紙幣大明寶鈔,爲何一直不受歡迎? 第3張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要是一個人突然有錢了,肯定是馬上豪宅、豪車、奢侈品買起來,國家自然也是一樣。西班牙人突然暴富了,西班牙的王公貴族就開始瘋狂買奢侈品了。那個時代的奢侈品是啥?就是中國的茶葉和瓷器,還有絲綢啥的!這些產品一直是中國的特色產品,風靡於歐洲。所以西班牙人鼎盛之時,白銀一直輸入到中國來,使得原本越發窘迫的大明經濟一度得到復甦。

以至於張居正改革後的,大明朝廷的財政乾渴情況得到了復甦,爲萬曆帝后來發動三大徵(寧夏、朝鮮、播州之役)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大明經濟復甦的代價就是使得大明寶鈔基本名存實亡,大家也就沒怎麼用它了。

但是大明朝廷還是捨不得寶鈔這種紙換金的操作,到了崇禎十六年,大明朝廷還是要靠發行寶鈔來籌錢。但是根本沒人買大明寶鈔,甚至出現了商鋪關門潮,直到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才結束了崇禎朝最後的鬧劇,也徹底終結了不受歡迎的大明寶鈔。所以個人乃至大明的命運是不以帝王的意志爲轉移的,而是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