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外戚干政”問題一直都是皇族的難言之隱。

外戚,也稱“外家”,指的是皇帝的母親一脈和妻妾一脈的親人。以漢朝爲例,高祖劉邦駕崩後,以皇后呂雉爲首的外戚勢力迅速把持了朝政,甚至,有隱隱有取代劉氏皇族的趨勢。

後來,天下雖然重新回到了劉氏手中,可是,外戚干政的問題仍然存在。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而且,外戚問題不同於朋黨問題。朝臣們拉幫結派,皇帝看不順眼儘可以隨意罷黜。可外戚問題牽連甚多,很難解決。因此,外戚干政現象一直都是皇族的眼中釘,肉中刺。漢文帝、漢景帝雖然都是難得一見的明君,但仍然經常被薄氏、竇氏、王氏三大外戚所困擾。

等到漢武帝登基的時候,竇氏的勢力更加強大,甚至,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於是,爲了從外戚手中收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漢武帝曾經採用過“殺母立子”的方法。但是,由於這種方法過於殘忍且收效甚微,漢武帝之後逐漸被放棄了。

雖然,漢武帝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抑制外戚勢力,可外戚勢力卻像瘋草一樣生長着。漢昭帝之後,霍氏家族已經可以左右繼承皇權的人選。於是,漢宣帝忍無可忍地滅掉了霍氏一族,可外戚王氏又迅速崛起,最終,導致了西漢王朝的滅亡。

再之後,光武帝在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以捨我其誰的勇氣光復了大漢天下,建立了東漢王朝。可是,面對外戚這個難題,他也是一籌莫展。東漢末年,外戚何進獨攬朝政,使得東漢王朝陷入了長年的戰亂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漢是被外戚架空了,才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在《漢書·外戚傳贊》中更有這樣的記載:“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

其實,不僅是漢朝,後世的北周、唐、宋、清幾朝也是如此。

北周靜帝宇文闡統治時期,外戚楊堅專權。唐朝的武氏、韋氏、楊氏三個外戚都使李唐皇族備受打壓,其中的武氏更是堂而皇之地改了大唐的國號。唐玄宗天寶11至14年6月15日、外戚楊國忠繼任宰相兼文部尚書,並身兼四十餘職。南宋宋理宗時期,外戚賈似道專權。

清朝末年,慈禧、慈安共同干政,在慈禧太后的威嚴下,光緒皇帝除了唯唯諾諾外別無他法。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雖然,古代的很多王朝都被外戚所腐蝕,但就有這麼一個朝代,在二百七十六年的國祚中,從未出現過外戚干政的問題。

這個朝代,就是由朱元璋開創的明朝。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雖然,宦官干政現象層出不窮,但卻沒有哪一個外戚膽敢挑戰朱氏皇族的權威。即使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被起義軍和八旗兵搞得頭昏腦脹之時,外戚勢力也沒有對皇權進行任何干預。這一現象當然不是偶然,大明王朝之所以能避免外戚干政,主要有以下五點原因:

一、明朝的皇帝大多是年長之君。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其實,外戚之所以能竊取皇權,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趁皇帝年幼行事。

例如:

西漢漢昭帝八歲登基,凡事只能聽外戚上官桀的;

西漢末年平帝十歲登基,孺子嬰一歲登基,對王莽構不成任何威脅;

後來,東漢和帝時期的竇太后專權,就是建立在和帝年僅十歲的基礎上;

漢安帝時期,鄧太后一手遮天,主要是因爲安帝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三歲。

由此可見,外戚勢力往往是在皇帝年幼的時候鑽空子,以此來實現自己的野心。然而,縱觀明朝十六帝,除了九歲的英宗和十歲的神宗外,其他皇帝即位的時候都比較年長。

因此,外戚很少有機會干政。

二、由於朱元璋的再三警告,明朝的皇帝都比較提防外戚勢力。

其實,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對外戚勢力憂心忡忡。爲了避免皇權受到侵蝕,他更是讓工部打造了一塊刻着“外戚不得干政”的警告紅牌當衆懸掛在皇宮的宮門上。從此,明朝一代的皇帝每天都會看到太祖的警告語。這樣一來,提防外戚也就成了一種下意識的做法。

當時,明朝的萬曆皇帝非常寵愛鄭貴妃,甚至,想要廢長立幼,讓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承繼大統。可就是這樣一個肯爲貴妃改變皇位繼承人的皇帝,在鄭貴妃向官員提出要求的時候,他卻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將鄭貴妃貶到了南京,這一貶就是十年。

回來之後,鄭貴妃對朝政噤若寒蟬,再也不敢在萬曆皇帝面前多說一句話。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焦頭爛額之際,仍然沒有放鬆過對外戚勢力的管制。

有一天,他發現平日裏很少彈琴的田貴妃在偷偷練琴,便懷疑田貴妃的琴技是跟某一個官員學的。在崇禎皇帝看來,官員和后妃有來往,這是外戚勢力想要染指朝政的跡象。於是,他嚴肅地喚來田貴妃,問她的琴技是從什麼地方學來的。

田貴妃回答說是跟母親學的,半信半疑的崇禎皇帝當即叫來了田貴妃的母親,讓母子兩人相對彈琴。聽到琴聲大同小異,崇禎皇帝這才放下了疑惑。可見,在朱元璋的再三警告下,明朝的皇帝根本不會讓外戚干政的苗頭出現。

當看到宮門上的警告紅牌,外戚們也只能把對權力的慾望永遠地壓在心中。

三、明朝的大臣們敢於直言犯上。

明朝的文官團體雖然執着於諸多的繁文縟節,但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含糊。只要是他們認爲對的事情,他們就會誓死捍衛。

神宗時期,大臣們聽說明神宗萬曆皇帝想要立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爲太子後,上書反對者不計其數。表面上來看,大臣是在反對皇帝的決策,但實際上是朝臣與鄭氏外戚的抗爭。當時,萬曆皇帝採用廷杖、罷官、不上朝的方法來對抗羣臣,卻還是沒有如願以償地讓皇三子承繼大統。

可見,在這樣一批視死如歸的大臣面前,外戚勢力根本沒有機會干預朝政。

四、明朝有後妃殉葬制度。

中國王朝兩千年間讓皇權動盪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這一制度雖然在英宗時期被廢除,但也實行了九十多年。

在這九十多年中,皇帝駕崩後,活着的妃嬪都要被強迫殉葬。因此,在新皇登基時,已有的外戚勢力因爲后妃的殉葬變得羣龍無首,自然就無法掀起大的風浪了。

五、就是明朝的選妃制度。

明朝除了在開國之初盛行與勳貴聯姻以外,諸如太子朱標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達之女等,之後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勳貴家族,多是挑選自民間,因此出現了“后妃多出民間”的現象。因爲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天子后妃及其親王王妃,必須要選擇普通的良家女子,當然,範圍沒有限制到必須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軍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錯就可以。

一般選妃的範圍是京城及其周邊地區,類似於今天的海選,然後,由禮部篩選,最後,剩下的幾十人帶入宮中,挑選一二人作爲後、妃就好,至於其他落選女子是以禮送回家。這樣一來,皇帝的後宮之中後、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後族沒有強大的勢力,自然對於皇權形成不了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