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北宋的“慶曆新政”爲何會失敗?揭祕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北宋的“慶曆新政”爲何會失敗?揭祕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長河中,慶曆新政可以說是很出名了,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慶曆新政”的失敗存在其必然性。衆所周知,改革必然會觸動某一階級的利益,“慶曆新政”無疑就犧牲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早在宋太宗時期,就制定了安養士大夫的國策,他們認爲“重武輕文”對國家統治有很大的危害,爲了避免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再次出現,特意採取了重用文人,實行“更戍法”的措施來維護統治。因此新政動搖了統治基礎,自然會引起社會上層的不滿,所以最終導致宋仁宗下詔取消了新政 。

當然還有宋仁宗的個人原因,

新政末期罷黜范仲淹直接原因是大臣們對於他的指控,相信宋仁宗不可能不知道,他們對於范仲淹的上奏,只不過是朝堂中的互相攻擊,但是他的確認爲帶過兵的范仲淹,有些功高震主,從他的內心來看,他不可能允許范仲淹在的影響力超過自己。

一、統治者的自身原因

(1)宋仁宗態度搖擺不定:

無論是哪種改革,皇帝對於改革的態度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一開始宋仁宗對改革充滿信心。到了後期卻聽信了小人讒言,加上他本身性格就優柔寡斷,新政就在他的猶豫之中逐漸流產了。

新政失敗的直接原因是反對派攻擊范仲淹,韓琦等人結爲朋黨,這爲宋仁宗終止改革提供了藉口,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除了保守派的反對阻止了改革的正常運行以外,皇帝的內心不再對改革的前途充滿希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改革後期,宋仁宗對於范仲淹,歐陽修等賢能的大臣,不僅不相信,甚至還常常猜疑防範,那些忠君愛國的言論也被懷疑是結黨營私、心懷叵測。宋仁宗自身的昏庸,無能優柔寡斷,給了朝堂中的小人進讒言的機會,阻止了新政的正常運行。

(2)改革觸動了封建皇權:

當時的宰相曾聯合大臣,暗中串通,指責范仲淹拉幫結派,結黨營私,這可以說是觸動了封建統治者的政治痛點,之後宋仁宗在朝堂上曾經問各位大臣,“君子難道也結黨嗎?”范仲淹竟然坦誠的回答,“在朝廷上正、邪兩黨也是一樣”。這無疑直接告訴宋仁宗,自己有在結黨營私。

這個可以說直接觸動了宋仁宗的底線,在朝堂內反對改革的聲音的推動下,宋仁宗爲了維持自己的專權統治,下令將范仲淹逐出中央政府。

北宋的“慶曆新政”爲何會失敗?揭祕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改革派內部的問題

作爲改革派領袖的范仲淹,已經有了28多年的政壇生涯,從地方到中央,對於官場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早已瞭然於心。在地方上他興利除弊,在對外上,他成功的抵抗了西夏。因此從領袖方面來看,他絕對能承擔起改革大業。

根據當時的社會現象,他把整頓吏治作爲問題的關鍵,他這樣做可見其眼光之大,當時北宋政府最大的缺陷就是,官員的膨脹和管理的腐朽。在這種狀況下,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不過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1)缺乏對現狀的認識:

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他們對複雜的現狀認識不足,準備也不夠充分,尤其是在對於人才的培養方面,並沒有看到整體的趨勢,只是因爲現狀就讓官員倉促上馬。

(2)改革的針對性可行性不足:

在改革吏治時採取的是過去的官員考覈制度,這些制度對於“積弊”已久的北宋來說,遠遠不足,收效甚微。

改革派試圖在科舉制度上進行改革,把策論作爲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但是出現了很多考生爭相前去公府侯門做幕僚,偷聽這些大臣對於時局的看法,到了考試時直接作答的現象。

這也是改革派沒有想到的現象。並且這項措施藉助宋仁宗短短几個月之內就在全國實行開來,過於急躁,導致地方在實施時完全缺乏科學的步驟,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

(3)改革缺乏統籌規劃:

從《答手詔陳十事》,我們可以看出改革,最先進行的就是整頓吏治,這個順序最在很大的弊端,這樣做嚴重觸犯了守舊派權貴的利益,給改革帶來了極大的阻力。

除此之外,新政的其他幾條,也沒有對症下藥,所涉及的只不過是對社會影響不大的地方。而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國強兵的措施卻放在了改革後期,這就導致了這場改革付出的代價極大,成效卻極其微小。

(4)實施機關能力有限:

負責實施的官員是范仲淹在京城中選派的轉運史,他們負責到地方整頓吏治。在對地方的考覈時,這些官員有專門的評價標準,他們負責整理上報個范仲淹,之後范仲淹負責篩選。在這種實施過程下,他們到地方反而加重了腐敗之風,進而導致全盤失敗。

總而言之,這場改革的失敗和改革派內部過於主觀,缺乏周密的部署和對於全盤的考慮有極大的關係,這也難免導致新政在推行上遇到很多麻煩,最終破產。

三、守舊派勢力的頑強抵抗

宋仁宗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極其嚴重,不過皇族依然掌握着絕對的勢力,即使當時財政危機嚴重,但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內庫依然十分充足。

相較於北宋之前的王朝來說,北宋時的政治已經十分成熟,各項政策也在進步中變得完善,這雖然讓北宋王朝能夠穩定下去,但也爲改革帶來了強大的阻力。尤其改革側重於整頓吏治,這對於整個官僚機構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在利益的驅動下,這些頑固勢力頑強抵抗。

(1)因循守舊意識根深蒂固:

北宋時,官員的社會福利很高,所以士大夫在面對已經陷入泥潭的朝政,並沒有反抗意識,更不要提改革了,朝堂中的上級官員對於中下級地方官吏的訴訟視如不見,龐大的官吏體制缺乏切實的考覈制度,很多官員成年上月不理朝政。整個朝堂籠罩在太平盛世的幻覺之中。

恩格斯曾說,“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當時的宋王朝,就處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即使經濟制度能夠發生改變,但這種因循守舊的傳統意識是很難被改變的。

北宋的“慶曆新政”爲何會失敗?揭祕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2張

(2)上層官僚的反抗:

范仲淹在改革時,對於不合格的官員毫不客氣,這觸動了整個利益集團,於是,地方官員紛紛與上層官員、太監相互勾結,組織力量準備剷除范仲淹集團。

在經濟方面,監察御史樑堅,曾彈劾滕梓荊,張亢貪污機要費用,這兩個人一向被范仲淹看重,是新政最堅決的支持者。機要費用是皇帝批給官員的一筆激動銀兩,在使用上的政策並不是那麼嚴厲。

滕梓荊過去曾經批評過宋仁宗好吃好喝,讓宋仁宗下不來臺過,所以皇帝心中難免有些記恨。范仲淹看到之後不惜辭職,爲這兩二人辯護,但樑堅也以辭職要挾,甚至還拉攏了另一個與范仲淹作對的大臣御史中丞王拱辰。最終滕梓荊二人被貶,范仲淹失去了兩個助手。

總結:

雖然這場改革最終失敗了,但是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場改革,對當時的狀況來說,是進步的,是正確的,並且也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在整頓政治的方面,嚴重觸犯了封建官僚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反感,加上宋仁宗的昏庸無能,最終導致了改革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