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爲何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什麼?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爲何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以悲劇性的結局而收場,這種悲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單單從弘光朝內部矛盾來看,左良玉起兵有其正當性和進步性。馬、阮集團把持朝政,政治腐敗,大肆打擊迫害東林黨復社人士,百姓也怨聲載道,皆斥馬、阮爲禍國殃民的奸臣,弘光朝廷存在僅僅一年,就有馬士英、阮大鋮兩人名列《明史》奸臣傳中。左良玉起兵“清君側”除奸黨,也可稱之爲義舉。但左良玉起兵卻沒有得到廣泛認可與響應,以致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爲何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什麼?

第一,左良玉軍隊成分複雜,軍紀敗壞,戰鬥力嚴重下降。左良玉軍隊一向以紀律敗壞、騷擾百姓而聞名,特別是江南的士民們對左軍在崇禎十六年沿江東下大掠、滋害擾民的情形還記憶猶新,心有餘悸,?“左良玉兵半羣盜,甚淫毒,沒入民家索賄,用板夾爇之,肥者或脂流於地。又所掠婦女,公淫於市,若入舟後,或注目岸上,望父夫若泣,則身首立分”。左軍“所過焚廬舍,夷井竈,雞犬無所留,千里一空,江左大震”。此外,左良玉長期不聽節制,飛揚跋扈,此次率大軍東下,又有避免與李自成農民軍作戰之嫌,難免給人以口實,難爲公論所容,難以取得士民的理解和支持。左良玉死後,左夢庚既無治軍之才,又無統帥之能,難以服衆,左軍實際上處於羣龍無首的狀態,再加上左軍成分複雜,多烏合之衆,板子磯一戰即被黃得功擊潰,可見戰鬥力之差。

第二,以文官治國,以文臣制約武帥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士大夫們對武將保持戒備心理,對武將以武力的方式來干預朝政之行爲絲毫不能容忍。儘管馬、阮集團大肆打擊、迫害東林黨復社人士,但東林黨復社人士從未想過借用左良玉的力量以武力來解決馬、阮集團,以袁繼鹹的好友張自烈的一段話可爲代表,張自烈對袁繼鹹說: “ (左)良玉恣睢日久,若借援於彼,得安其位,必竊謂江督博我聲援,宜德我,如是必事事唯良玉意所欲爲,少與齟齬,必致撼,不肯下。且中外又謂良玉久據上游,使正人不受禍,寇賊不敢肆,皆其首功,良玉自此成尾大之形,它鎮自此貽跋扈之漸,惡再能安身以安朝廷哉!”可見,當時的清流文人士大夫們仍然拘泥於傳統的政治倫理道德,對武將仍然不加信任,持戒備心理。左良玉起兵時,想邀請何騰蛟、袁繼鹹共同起事,被二人拒絕,也恰好驗證了這一點。左良玉起兵時,儘管一再大造輿論,企圖取得東林黨復社等清流人士的支持,形成廣泛的同盟軍,結果卻是四方毫無響應,使左良玉處於孤立無援之境地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爲何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第三,政治上的不成熟。左良玉本人行伍出身,曉暢軍事,但在政治上則顯得很不成熟,且左良玉起兵“清君側”時,已老弱多病,對天下局勢缺乏清醒的判斷能力,其軍隊也難以約束,因而易受鼓動倉促行事,導致選擇起兵東下的時機錯誤,?“海內望是久矣。無不喜其來,而悲其晚”。當時清兵南下,大敵當前,應以抵禦清兵爲首要任務,而左良玉卻一心以剪除馬、阮集團爲首要,挑起內戰,不以大局爲重,難以取得廣大士民的支持。馬士英、阮大鋮一向對左良玉防備甚嚴,除了在板子磯築城防衛,又盡撤江北勁兵來截擊左軍,同時馬、阮把持朝政,掌握了政治話語權,對左良玉大加討伐,斥爲叛逆,也使左良玉處於不力境地。江北諸鎮一向以定策功自居,與馬士英、阮大鋮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時又畏懼北來的清兵,自然也樂於以“勤王”的名義響應馬士英的號召,率兵去討伐被視爲叛軍的左良玉,從而使左良玉在政治、軍事上處於不利地位。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爲何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左良玉起兵東下,其主觀上想剷除禍國殃民的馬、阮集團,解救被迫害的太子及東林復社人士,具有一定的正當性,但在客觀上,同室操戈,幫助了清軍南下,使清軍不費吹灰之力迅速滅亡了弘光朝廷。因此,儘管有人認爲左良玉起兵“清君側”不是反叛,但在清軍大舉南下,弘光政權危若累卵之時,左良玉不顧大局,一意孤行,起兵東下,仍屬不明智之舉,對弘光政權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左良玉起兵“清君側”以失敗而結束,不但未能剷除馬、阮集團力挽狂瀾以救國,反而加速了弘光朝廷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