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趙國最終失敗,真正原因是使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趙國最終失敗,真正原因是使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上黨在手,確實守之足矣,前期廉頗也穩穩守住。不過根據當時的情形,北邊李牧吃緊,趙國兩線作戰,國內又農業歉收,國家經濟壓力極大。單從上黨戰場的軍事而言,趙國比秦國佔便宜。但算上國力,趙國其實耗不起,軍事上趙國在耗秦國,舉國而言,則是秦國在消耗趙國。

趙國最終失敗,真正原因是使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秦國當時擁有最好的軍事家和決策者,秦王居然親自上陣,全國動員,估計也是算準了這一點,逼趙國決戰。很多時候大戰打起來,原因有點匪夷所思,那就是:相持與膠着其實是更加巨大的消耗,國力不支,纔不得不以一場大戰結束這種看不到盡頭的消耗。反之,秦國的經濟尤其是農業,天下無雙,跟誰耗都有勝算。歷史上秦國總是樂於耗死對手,最明顯是王翦,用兵堂堂正正,對手明知他如何動作,也無可奈何!這就是綜合國力。

孫皓輝先生的大秦帝國中寫到,廉頗對平原君說,自己是老卒不善應對朝野質疑之聲,而如果樂毅爲將廉頗副之,可保長平不敗。雖說是小說,但是這種假設是有可行性的。樂毅名滿天下,通政才,這一點基本可以杜絕之後趙國朝野對廉頗固守的巨大質疑聲音。樂毅是當時唯一一個統御過六國聯軍的將領,首次探索了滅國之戰的戰法,對大兵團作戰不會生疏,對指揮別國軍隊也能夠號令如一,資望甚高,而軍法十分公允,可以保證趙軍不會軍心不穩。而廉頗副之則確保固守而後出擊戰略的執行力度,廉頗善守如山,戰神白起也無法撼動。趙軍換將是長平之戰的關鍵轉折點,所以樂毅爲將廉頗副之,在我看來是趙國當時最保險的選擇。

趙國最終失敗,真正原因是使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第2張

趙括會主動出擊原因有三:1.前面說了趙國變法不如秦全面徹底,所以國力不如秦,無法再堅持固守以待時機的戰法,所以趙括提出出擊戰略時趙王決定他替代廉頗,趙括上任後只是按他的策略走。2.秦故意示弱,白起裝病不出(後祕密上任)如果換在當時,或許不只是趙括,大部分人都會認爲時機已到,可以出擊。

我們是知道了結果纔去批評的看,換在當時換做是你,對方無敵的主將已退,軍心不穩,又到處有人說他們只怕你,加上你上任就是爲了出擊,所以必定會作出全軍進攻的決定。3.趙括的問題他父親趙奢已經點出“輕言兵事”。可以看出趙括有才,有謀有魄力,但畢竟年青並且在政治方面有缺陷。趙括以爲趙軍出擊,贏了另五國不會任由趙吞秦,出兵分秦,敗了另五國不會由秦吞趙,出兵救援,秦顧此失彼,逆轉而勝。可是白起做到了一點,圍而後殲。趙括失算,成千古笑柄。

國力和經濟潛力,秦國可比趙國強。趙國的改革更多是軍事方面的,不徹底。秦國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就算補給線長一點,拖下去,還是秦國的勝算要大一點。趙國國內太亂,私鬥、兇殺之風太盛,政局不穩。秦國已經基本杜絕私鬥,“勇於公戰怯於私鬥”,政局平穩太多。比一下兩國權力交接的歷史就知道。經濟更不用比。再加上經濟,我覺得還是秦國厲害一點。

因爲秦換將,趙不換將死的還要慘,秦國還能再耗三年,趙國耗不了兩年。任廉頗這邊不敗,苦支兩年,難道他國不會到趙國分杯羹,而從地勢來看,能攻秦的只有楚,當然他也的確那麼做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