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隆中對”的規劃是導致蜀漢最終失敗的原因嗎?

“隆中對”的規劃是導致蜀漢最終失敗的原因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三國茅廬後,諸葛亮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提出了隆中對戰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爲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不過,今天當我們回過頭,重新審視“隆中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蜀漢政權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窮途末路的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並向他尋求成就一番偉業的計策。劉備提出:“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君謂計將安出?(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分析天下局勢:“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割據,搶佔地盤,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他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是實現政治理想的前提。然而此時的劉備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又怎樣有資本得到一塊底盤呢?

諸葛亮爲劉備審時度勢的分析了當時天下局勢。

北邊:現在曹操滅了袁紹擁有幽州、幷州、冀州、青州、豫州、徐州、兗州7州。

諸葛亮指出:(曹操)擁百萬之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曹操有一面當時看來正義的旗幟,兵強馬壯,不可從曹操手裏奪取根據地。

東邊:諸葛亮認爲,江東歷經孫權父兄三世的經營,政權穩固,可以跟他聯盟而不能奪取。

荊州地大民富,可謂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荊州牧劉表不能長期昏庸無能,不能長期守住它,荊州可謂天贈將軍。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易守難攻,益州牧劉璋,漢中張魯都是平庸之輩,不能守住,也可以奪取作爲根據地。

由此天下局勢,於是諸葛亮爲劉備分析自身優勢以及做出戰略規劃:

政治優勢:信義聞名於天下,自身又是帝室之胄

自身優勢:總攬英雄、有號召力

戰略規劃: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拿下荊州、益州兩地將它打造成一個獨立王國,東邊與孫權聯合,等到天下有變,派遣一位大將率領荊州兵馬北上,取道宛城,進攻洛陽,將軍自己從益州出發,取道秦川,進攻西安。則王霸之業可成。

實現這個目標前提:天下有變,天下有變是指曹魏後方發生大規模叛亂,或孫權與曹操打的難解難分之時。這個戰略規劃可謂進可攻、退可守,最高目標統一天下,成就帝業,最低目標三分天下,成就霸業。

無疑,當諸葛亮給劉備講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以後,劉備的思路一下就變得非常清晰。而且此後,劉備也確實按照這個思路,以荊州爲根據地,攻入益州和漢中。最後建立起了以益州爲中心,以荊州和漢中爲箭頭向外突破的戰略態勢。可以說,這樣一種良好局面的形成,就是諸葛亮給劉備作的“隆中對”的巨大成功。

“隆中對”的規劃是導致蜀漢最終失敗的原因嗎?

不過,雖然蜀漢政權的成功,“隆中對”立下了大功勞。但是,蜀漢政權最後的失敗,“隆中對”似乎也要承擔不小的責任。

一、“隆中對”的過早制定,讓敵人有針對性地防範。

“隆中對”是諸葛亮和劉邦在一間密室裏的談話。這個談話,最早是沒人知道的。從劉備和諸葛亮談話後,關羽、張飛不以爲然,而劉備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來看,劉備並沒有告訴關羽、張飛這次談話的內容。

不過,當劉備最終按照“隆中對”取得成功以後,這個話肯定就已經傳出去了。而且從關羽北上打襄樊就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爲有“隆中對”這樣的劇本,他按照劇本在演。

當年劉邦從漢中出發,挺進中原能成功,劉備、諸葛亮、姜維都不成功,就是因爲曹魏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防範。從這裏可以看出,“隆中對”策略確實是提早泄露了。

“隆中對”的規劃是導致蜀漢最終失敗的原因嗎? 第2張

二、“隆中對”策略的實施,讓東吳有恃無恐奪荊州。

“隆中對”裏面有個重要的策略,就是“聯吳抗曹”。蜀漢想取得成功,實現打敗曹操,統一天下的目的,必須和吳國聯合起來,不能和吳國翻臉。

而這一點,也讓吳國變得有恃無恐。我們看看吳國在偷襲荊州時候所使用的策略就明白了。吳國一開始趁關羽北伐之機,偷襲奪下荊州。奪下以後,東吳立刻就去和蜀漢講和。闡明兩國聯合的重要性,表示千萬不能撕破臉皮。

而這一點,也在蜀漢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分歧。諸葛亮、趙雲等人堅持和吳國聯合,不能挑戰。劉備、張飛等人則認爲必須要打回來。所以,一開始蜀漢就軍心不穩。

等到劉備在夷陵大戰中打敗以後,最早提出來講和的,還是東吳。因爲東吳明白,蜀漢是不敢拼命和他們打的,最終還是要和他們講和,才符合“隆中對”的策略。

三、“隆中對”讓蜀國後期的國策,變得教條僵化。

蜀漢依靠“隆中對”的策略建國。但是建國以後,這個策略就被奉爲經典,被蜀漢人持續不斷地執行着。然而,正是這種策略持續不斷的執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害了蜀國。

首先是關羽的北伐。關羽的北伐,可以說完全按照“隆中對”擬定的規劃在進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在關羽看來,他就是那個“上將”,這個使命就該他來完成。而且,由於“隆中對”中講明的“聯吳抗曹”的策略,因此關羽並沒有提防東吳,沒有想過東吳會在身後給他一刀。關羽的這次行動,造成了蜀漢丟荊州的重大挫折。

不過,蜀漢並沒有認爲這是“隆中對”的問題,根本就是關羽的冒進。畢竟“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前提是“天下有變”。而且後續還有配套“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就是說劉備必須從漢中出發配合。但是天下並沒有變,劉備也並沒有出兵,所以關羽是“冒進”。這似乎反而證明了“隆中對”是正確的。

接着,劉備攻打東吳,最終失敗。而劉備攻打東吳失敗,也從反面證明,凡是違反“隆中對”的,都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