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隆中對”的戰略相當合理,爲什麼蜀漢仍最先被滅?

“隆中對”的戰略相當合理,爲什麼蜀漢仍最先被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看起來相當完美、爲什麼蜀漢最先被滅?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兩個人的談話也成爲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的《隆中對》

“隆中對”的戰略相當合理,爲什麼蜀漢仍最先被滅?

首先來劉備能夠建立蜀漢,隆中對功不可沒、公元207當時的劉備非常落魄的時候,手上雖然有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猛將,但在荊州七年的事情,依然僅有1縣之地、看不到任何能興復漢室的希望,唯有感嘆髀肉復生。

這時候諸葛亮爲劉備描繪未來發展的戰略使命,是順着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佔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爲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爲主攻方向,以秦川爲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一設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一構思打動了劉備。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關羽與劉備的失誤是一個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蜀漢戰略《隆中對》的問題之上,隆中對、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爲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能夠爲劉備提供可乘之機,這一分析正是“隆中對”能夠成立的關鍵,這正是“隆中對”的過人之處、劉備後來的發展也是按照這個目的、11年的時間裏面,得到戰略要地漢中郡、佔據了益州的全部地區,以及荊州最重要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也有當初荊州時代的“進退狼跋”,達到了實力最巔峯時期。

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隆中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係上打了馬虎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但劉備集團本來就實力最弱小,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並且計劃趕不上變化,諸葛亮雖然謀事在人,但可惜成事在天,曹操南下太快,而劉表死的也太快,幾乎沒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的形勢變化,遠遠超出《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此時的荊州,已經從劉表時代的,“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的割據一方的形勢,變得殘破不堪,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諸葛亮亦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荊州形勢,已經不在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用武之國”了。

等到劉備取四川,諸葛亮,張飛相繼入川,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曹操方面依舊持有襄陽,南陽、章陵三郡,劉備又割還孫權長沙四郡,關羽只剩下南郡(江陵)、武陵、零陵三郡、孫權則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魏蜀吳三方面在荊州局勢形成一個平衡,無論誰先出手,都會受到另外兩方的聯合打擊。

連鎖反應之下,變化最大的還是,孫劉聯盟在蜀漢北伐所佔的重要性太大,大到足以決定蜀漢的興衰: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裏,江東的孫權是“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但是隻是“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在後來的兩分兵力的鉗形戰略裏,出兵的先決條件是: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在諸葛亮的最初策劃之下,孫吳方面只是蜀漢方面的附加值,也只是輔助作用、然而曹操奇襲之下,劉表死後繼承劉表荊州之位的劉琮舉荊州而降,劉備喪失了獨抗曹操的能力,只能求救於孫權,“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從“爲援”變成了“求救”,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看似數量上佔優勢,實際上只是仰人鼻息,因爲江南四郡,無論是對荊州局勢,還是威脅東吳,或者北伐襄樊,都是無足輕重。最後還是周瑜施捨南郡部分給劉備立足。“周瑜爲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爲公安。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向孫權求取南郡,還差點被周瑜扣留: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爲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隆中對”的戰略相當合理,爲什麼蜀漢仍最先被滅? 第2張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孫劉聯盟出現危機,孫權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劉備親自領兵下公安來爭,後來因爲曹操下漢中,不得已和孫權聯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劃分孫劉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孫劉聯盟短暫複合。

然而荊州最重要的是南郡,西進佔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東邊可順江而下直逼東吳建業,因此雖然劉備、孫權雙方爲解決荊州土地歸屬問題而達成的湘水劃界的協議,但戰略要地的半個南郡(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裏)在劉備手上,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關羽荊州要地南郡的問題。

分析下來,劉備實力最弱,沒有實現跨有荊益二州的戰略,荊州一分爲三,並且對於荊州問題之上,劉備與孫權並沒有解決荊州歸屬權的根本問題,關羽依靠荊州三郡關羽自保有餘,北伐危險。

因此“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北伐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劉備復仇大軍又慘敗於夷陵,前後折損兵馬十萬,大將重臣和軍中骨幹無數,桃園夢斷,白帝啼血,飲恨抱憾而終、而短短几年,蜀漢無論地盤、兵力、人才都銳減到此前一半,蜀漢終究無力迴天。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因此毛主席纔會說:“諸葛亮必敗: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