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取譬說理,循循善誘:是孟子的論辯藝術之一

取譬說理,循循善誘:是孟子的論辯藝術之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與梁惠王論道,梁惠王抱怨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取譬說理,循循善誘:是孟子的論辯藝術之一

針對梁惠王的這一問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則陷入一般的說教,梁惠王不見得心悅誠服,還有可能惹惱梁惠王。於是孟子選擇迂迴,先請梁惠王回答一個問題:“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孟子非常機智地設置了一個陷阱等着梁惠王。梁惠王的回答也早在孟子預料之中,只要梁惠王說出了後退五十步與後退一百步都是逃跑,二者並沒有本質區別,那麼,孟子的目的就達到了。這個譬如裏面所包含的邏輯是:梁惠王治國理政與其鄰國之間沒有實質性差別,如果說還有什麼差別的話,那也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間的差別而已。

孟子將一個棘手的問題推給了梁惠王,讓梁惠王落入自己的邏輯陷阱,陷入了被動,也巧妙地避開了正面回答梁惠王可能會出現的尷尬和不快,十分高明。梁惠王也不傻,當然也明白了孟子的意思,面對孟子的旁敲側擊也只能洗耳恭聽,因爲他也想弄清楚自己心中的疑惑。

取譬說理,循循善誘:是孟子的論辯藝術之一 第2張

孟子的目的是要梁惠王明白“仁政”的道理,並且能夠身體力行,所以必須給出明確的方向和切實可行的建議,於是孟子向梁惠王陳述了三點意見。

一是“不違農時”。不違農時,的一系列潛臺詞就是輕徭薄賦,寬以待民。孟子闡述得很具體,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無所憂慮。

二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做國君的要讓百姓過上安心的日子,少有所養,老有所依,鰥寡孤獨皆能有所依靠,不至於流離失所,生離死別,養生喪死而無憾焉,這纔是衆望所歸的爲王道。

三是推行教化“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禮義廉恥榮辱孝悌根植民心,百姓“衣帛食肉”“不飢不寒”,則天下安定,民心歸順,反之,則民心渙散,仁義盡失,王道不存。

取譬說理,循循善誘:是孟子的論辯藝術之一 第3張

孟子的這段闡述順理成章,正反結合,理據事實歷歷在目,有契合實際,梁惠王深以爲然,說“寡人願安承教。”孟子也因此得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向梁惠王申述自己的“仁政”思想。針對梁惠王圖強稱王的願望,孟子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地,方百里可以爲王。王如使仁政於民,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故曰仁者無敵。”至此,孟子所期待的“仁政”思想和治國理想得以順利宣揚,梁惠王能在多程度上理解和接受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從論道的角度看,孟子設喻說理,循循善誘的論辯藝術技巧,嫺熟自如,可謂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