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引君入甕法:孟子的辯論藝術之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引君入甕法:孟子的辯論藝術之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長於論辯,爲了駁斥許行之徒“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觀點,巧設機杼,順着對方的邏輯推演,令其自身的邏輯陷入困境,得出不能自圓其說的結論,從而駁倒對方,否定其論點。《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就有這麼一段經典的對話。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引君入甕法:孟子的辯論藝術之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一個叫陳相的人篤信許行的學說,認爲滕王應該耕而食之,不應該取粟於民。針對這種言論,孟子採取的方法是,引君入甕。先看孟子和陳相之間的對話: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爲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票易之。”“以票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在這一段對話裏,孟子一步一步的將陳相引入自己的邏輯語境之中,讓陳相在自己的邏輯語境裏不能自圓其說。陳相的觀點是,爲王者應該自己解決吃飯問題,而不應該取食於人,這纔是真正的賢君。

引君入甕法:孟子的辯論藝術之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第2張

孟子的觀點是,社會各有分工,有人種莊稼,有人做管理,而且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個人生產,也沒有必要完全個人生產。可以通過物品交換來實現各取所需。

爲了駁斥陳相的觀點,孟子讓陳相自己說出許行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使用的炊具、農具都不是自己個人生產出來的,而是通過物品交換得來的這一事實,從而確立了物品交換是一種合理的常態,而且社會上所有的人都無法做到生活物資完全自給自足這一客觀存在和事實。接着以此爲據,予以反問: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

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爲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裏隨時取用呢?爲什麼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爲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順着陳相篤信的邏輯予以推演,迫使陳相說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這句話之後。以這句話爲邏輯起點,進一步批駁說:既然如此,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

引君入甕法:孟子的辯論藝術之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第3張

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但孟子並不滿足於此,而是進一步從正面予以申述,大禹忙於治水,堯舜勤於政務爲例進一步闡述社會各有分工,人各有所專長,自給自足的生活不過是落後的小農意識,與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趨勢完全背道而馳,荒謬且不可行。至此,孟子通過引君入甕的方法在邏輯上完全戰勝了對手,贏得了這場論辯的完全徹底的勝利。孟子的辯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