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沒能迎來雄主,而是染上了惡疾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沒能迎來雄主,而是染上了惡疾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大明是在大元的戰火廢墟中建立起來的,這個局面已經是爛得不能再爛了。所以,無論是朱棣當皇帝還是朱允炆當皇帝,大明都將觸底反彈、向盛世邁進。明君雄主,往往都是乘勢而爲,很少有能改天逆勢的。所以,大明向上發展的勢頭不變,那麼誰當皇帝都無所謂。

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撐多久?這個問題沒法回答,但能夠知道的是明王朝的很多弊端痼疾可以避免。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就如一朵惡之花,爲後世大明結出了很多惡果。

首先,太監和錦衣衛強化了皇帝的個人權力。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沒能迎來雄主,而是染上了惡疾

明朝的皇帝,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學習一下關係攻略。因爲明朝皇帝,就從來就沒能處理好自己跟大臣之間的關係。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帝的國家權力和皇帝的個人權力這對矛盾,一直激烈較量着。而發揮重要關鍵作用的就是太監和錦衣衛。

在朱元璋時期,就定下了太監不得讀書的死命令,目的自然是防止太監干政。太監這夥人就是皇帝的私人力量,跟皇帝的關係最親密。所以,皇帝的個人權力,往往都會通過太監來實現。於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只要太監有能力、只要皇帝不限制,那太監干政就不可能避免。但是,靖難之變後朱棣登基,太監這股力量就被系統性地培育起來。太監不僅可以讀書而且宮中專設教太監讀書的私塾。於是,在大明王朝,太監始終成爲明朝權力格局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錦衣衛呢?錦衣衛就是在正常司法權力之外的另一支司法兼情報力量,完全服務於皇帝個人權力。但是,朱元璋在臨死的時候就認識到了錦衣衛的問題,所以給解散了。但是,朱棣因爲得位不正,所以跟文官集團的關係就非常不好,於是他又把錦衣衛給建了起來。朱元璋的時候,錦衣衛總共才兩千人。而到了嘉靖朝,錦衣衛的人數達到了嚇人的六萬人,這還不算錦衣衛麾下的各類耳目線人。

有了太監和錦衣衛,明朝皇帝就有了實現個人權力的可能,甚至可以把個人權力發揮到無可無不可的地步。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沒能迎來雄主,而是染上了惡疾 第2張

其次,皇帝與朝臣的關係是兩種權力的博弈。

宋朝皇帝跟大臣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比較融洽的,實現了一種皇帝與士大夫集團的共治。但是,一個原因是士大夫集團的力量很大,已經到了可以藐視皇帝的地步;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宋朝皇帝普遍比較剋制,比如說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但關鍵是宋朝皇帝沒啥個人權力。

這就有必要區分一下皇帝的個人權力和皇帝的國家權力了。唐以後,大臣造反和武將造反的事情就越來越少。原因很多,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代理官僚已經完全成熟,皇帝的國家權力可以通過官僚集團得以實現。所以,官僚集團的權力有多大,皇帝的國家權力就有多大。但是,代理官僚一定會限制皇帝的個人權力,比如皇帝想搞大興土木、皇帝想搞全國選美、皇帝想搞求仙問道,這個不是不允許,但代理官僚的士大夫集團肯定不支持。所以,宋真宗想封禪泰山,還有先賄賂一下宰相,宰相要是不同意,這件事他搞不成。

元朝的皇帝就自由太多了。因爲這夥蒙古人根本就搞不懂什麼是皇帝的國家權力和皇帝個人權力,所以能直接拿鞭子抽大臣。明朝代元,就繼承了蒙元皇帝的很多惡習,對於朝廷大臣也是各種惡行。但是,蒙古皇帝可以靠自己的蒙古奴才來實現自己的個人權力。而明朝皇帝呢?就是依靠錦衣衛和太監。但是,皇帝的個人權力和皇帝的國家權力是一個零和博弈,一個增強則另一個削弱。所以,明朝的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就一直衝突不斷。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沒能迎來雄主,而是染上了惡疾 第3張

大明朝是這麼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係死活理不順。在建文帝朱允炆時期,這個局面已經往好的方向發展了,建文帝與士大夫集團的關係比較融洽。但是,這個向好的勢頭,卻被靖難之變和朱棣篡位給中斷了。因爲朱棣皇位不正,一直缺乏合法性,所以他跟大臣之間的關係就一直不好。之後,在太監和錦衣衛的加持下,成了大明的路徑依賴。

第三是明朝的朱氏宗族徹底成了國家的蛀蟲。

朱元璋就沒開個好頭兒,但朱棣之後把這個不好的頭兒給弄得更差。唐朝遭遇安史之亂,唐朝的宗室諸王還能兼個節度使,幫着自家王朝出點兒力。宋朝之時,藩王們雖然也沒啥作爲,但不至於添亂。之所以發揮不了啥作用,是因爲士大夫集團太厲害,皇帝想折騰事情都折騰不了,就別說宗室王爺了。

但是,明朝的藩王,就是隻能給國家添亂了。朱棣造反,直接把皇帝給換了,就是一種添亂。但朱棣之後呢?朱元璋的設計是藩王拱衛皇權,但朱棣之後藩王就是一羣國家養的豬,啥作爲都沒有。

朱棣爲什麼要遷都北京?一個大趨勢當然是要把草原問題給重視起來,但一個小算盤的則是把鎮守北疆的藩王全給換下來。我這個皇帝親自來守就行了,你們一邊兒涼快去。原因就是朱棣擔心藩王向他學習,也發動個靖難之變。

但這還遠遠沒完,自朱棣開始,明朝就對藩王做出了各種限制。朱元璋時期的藩王,是人上人,基本上就是所在藩鎮的土皇帝。但是,朱棣之後,藩王就是官下人,被地方官看得死死的,啥也別想幹。

舉幾個例子:一個是藩王只能在城市裏呆着,不能出去,也不能隨便進京,更不能互相走動;再一個是藩王除了在生日當天外不允許飲酒,也不能隨便給下人賞賜,豢養的門客只能是落第的秀才。所以,明朝藩王只有一件事是最自由的,而且也是國家最鼓勵的,那就是生孩子。到底生了多少孩子?明朝宗室的數量每三十年就要翻一番,到明朝滅亡的時候,差不多得有上百萬。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什麼樣的?沒能迎來雄主,而是染上了惡疾 第4張

而明朝宗室的待遇又非常好,這是一筆天文數字的財政開支。後來,朝堂養不起,只能任憑藩王們兼併土地。藩王宗室,不僅把國家財政給吃光了,而且還在民間把土地給兼併了。所以,趕上明末天災,大批流民起義也就在所難免了。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也很洶涌,但劉氏宗室還能出點兒人才爲國出力。但明朝藩王早就被國家養廢了,所以除了一個個被宰殺外,啥也幹不了。

因此,靖難之變後,朱棣因爲得位不正,所以在一種自卑而猜疑的心理下搞了很多制度設計。而這些制度設計,爲以後大明王朝的衰敗埋下了很多種子。

一是太監干政,直接干擾了國家的正常權力運作;二是錦衣衛重建,爲皇帝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權力提供了可能;三是君臣關係,皇帝的國家權力和皇帝的個人權力一直激烈鬥爭;四是藩王問題一直就沒能解決,這夥人在朱棣之後被限得死死的,成了大明王朝的重要拖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