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爲什麼只是唐朝中晚期的曇花一起?

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爲什麼只是唐朝中晚期的曇花一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憲宗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的國祚達289年之久,而除卻一百多年的初唐、盛唐外。“安史之亂”後的140年時間,被後世學者統稱爲中晚唐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中,每個皇帝都要面對前任皇帝手中的爛攤子。作爲唐德宗之後的皇帝,唐憲宗李純所接手的則是德宗時期遺留下的亂局。在德宗一朝,藩鎮之禍極其嚴重,以至於最終演變成“奉天之難”。

但是到了德宗的孫子唐憲宗一朝,這樣的局面則得到了很大的改觀。這是因爲新繼位的唐憲宗,接過了先輩削藩的衣鉢。在其治內,展開了大力度的削藩。尤其是對淮西藩鎮持續兩年多的用兵舉動,更是成爲了唐王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因爲,唐憲宗平定淮西叛亂後,曾經割據五十年之久的“河朔三鎮”紛紛上表歸附唐王朝。這使得唐王朝得以重現一統的局面,因此,後世多稱唐憲宗一朝爲“元和中興”。但歷史上的“元和中興”終是唐朝中晚期的曇花一起,而這次中興也成爲了唐王朝的一次迴光返照。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爲什麼只是唐朝中晚期的曇花一起?

歷史上的“元和中興”,在後世史學界有着很高的讚譽,同時這個中興的開拓者唐憲宗李純,也因爲這次中興,而得到了史書極高的讚譽。可我們從大的視角來看這個“元和中興”的話,便會發現,在唐憲宗死後不久,藩鎮旋即又脫離了唐朝的控制。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死後不久,盧龍、魏博、成德三鎮便接連發生叛亂,再一次脫離唐王朝的控制。

由此可見,“元和中興”並沒有徹底的解決藩鎮問題。這也是爲何憲宗死後,不出一年的時間,藩鎮便復叛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河朔三鎮”選擇歸附唐王朝,很大程度上,是懾於唐王朝兵威的一個結果。唐憲宗在位的時候,藩鎮勢力尚且能夠受到壓制。而在唐憲宗死後,藩鎮勢力則又迅速死灰復燃。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便會發現,“元和中興”的大背景下,唐朝同藩鎮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爲什麼只是唐朝中晚期的曇花一起? 第2張

同時,所以說“元和中興”是唐王朝的一次迴光返照。則在於“元和中興”之後,唐王朝逐漸默認藩鎮的存在。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於,唐朝在這之後,已經完全沒有力量,在進行大力度的削藩。因此,後世史學界也往往稱“元和中興”後,到唐王朝徹底滅亡這段時期爲晚唐。

當然,藩鎮問題只是一方面而已。“元和中興”相較於此前貞觀、天寶年間的盛世景象,實際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在經歷了德宗時期的戰亂,以及憲宗一朝的連年用兵之後。唐朝百姓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而唐朝所以能夠勉力維持,則完全是因爲依靠於江淮地區的賦稅。“元和中興”雖然使得唐朝得以恢復一統的局面,但是國力民生,在這段歷史時期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恢復與發展。

其次,“元和中興”的出現,並沒有徹底的逆轉唐朝日益衰敗的大趨勢。而在“元和中興”之後,雖然也有皇帝力圖振作,但終沒能扭轉唐王朝日益衰敗的趨勢。在黃巢起義後,隨着各地節度使的裂土封王,唐朝皇帝則完全成爲了“周天子”一般的存在。

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爲什麼只是唐朝中晚期的曇花一起? 第3張

唐朝歷史上的“元和中興”,可以說是中晚唐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雖然,唐憲宗力求振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憲宗本人並沒有徹底的解決藩鎮問題。而“安史之亂”後的頹勢,也並沒有因爲“元和中興”的出現,得到徹底的扭轉。以至於,“元和中興”最終成爲了唐王朝一個短暫停靠的驛站,同時也成爲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一次迴光返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