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秀的陵墓爲什麼會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劉秀的陵墓爲什麼會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秀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自古以來,皇帝對自己的墓葬選址都很是考究,甚至,剛一上任就將此事當成頭等大事來抓。要知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祖宗若是葬得好,那可是會庇佑子子孫孫的。而在皇帝的理解中,這樣做,他的江山就會千秋萬代。因此,他們對於墓葬的選址是極其講究風水,要背靠着山面臨着水。

其實,不要說皇帝,就連民間的普通人,都會選個背山臨水的地方。

劉秀的陵墓爲什麼會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但凡事都有例外,這一位就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

原陵在當地被稱“漢陵”,俗稱“劉秀墳”,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合葬的陵墓,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若是去看光武帝的皇陵,滿眼蒼松翠柏,景緻極好,有山有水,但就是背水臨山。以至於,關於這一陵墓的反常選址,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說劉秀的繼承人劉莊性格頑劣,什麼事都喜歡反着來。因爲,劉秀很是知道兒子的脾氣,心想身後大事可不能由着他胡來。於是,臨終前就特意和兒子說:“我百年之後,就葬於黃河之中。”原因很簡單,劉秀命中缺水。劉秀想着兒子都是反着聽,這麼一說,他一定會將自己葬於北邙山頂。

但哪知,這回兒子居然“聽話”了,痛哭流涕地表示:“一定按照父王說的話去做。”於是,原陵就成了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劉秀的陵墓爲什麼會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第2張

北邙山在河南境內,中國不少皇陵及名人的墓葬都會選址於此。因爲,北邙山的風水,在風水家眼中那是極好的。當時,劉秀囑咐兒子,將“自己”拋進黃河,於是,兒子照做。但下葬他的靈柩時,黃河突然改道,就成了皇陵坐落於黃河邊上,整日瞅着南面的北邙山(北邙山之陰,山的北邊)。

看看北邙山附近的幾處墓葬,只有劉秀的墓地與衆不同,其他人的墓地都是按規矩來的,葬在北邙山之陽(山的南邊)。雖然,這個故事聽着似乎有點瞎掰,不過,提到的黃河改道,倒是事實。而歷史上的大禹治水,也並不是什麼神話傳說。

暴雨引發的山洪暴發,是一種自然災害現象,若是原有的水道不足以疏導這些水量,那麼,水流就會主動找到出路。

而黃河在歷史上,就有過很多次的改道。

其實,劉秀在其生前就替自己選好了墓址,而且,再三強調,不可鋪張。在這一期間,黃河有改道過嗎?應是不太可能,劉秀再不講究,也不會讓水淹了自己的墓地。不過,有一點很清楚,看看這處皇陵的地勢,就是南高北低,黃河再如何氾濫,也不會流到此處來。

根據史料記載,王莽建國期間,黃河有一次大的決口,流經線路有較大改變。不過,直到宋朝,期間的幾百年,倒是安靜了很多。

劉秀的陵墓爲什麼會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第3張

那麼,劉秀的墓爲何修得如此不一樣呢,水會變道,但山會移動嗎?

其實,按照民間的說法,真的沒法解釋,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劉秀選址時,應該是喜歡上了此處的風景。當年,王莽篡位,西漢結束,後是天下混戰。而作爲劉邦的直系後人,劉秀先是跟着哥哥劉演起兵於南陽郡。之後,劉秀便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尊奉漢元帝爲皇考,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史稱東漢。

都知道,劉秀是一位文武兼得的皇帝,凡事親力親爲。於是,在執政後,他的治國政策也偏於柔性,提倡以“柔道”治國。開國皇帝一般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國家的經濟建設。東漢初年的經濟很是蕭條,劉秀就從自己做起,很是勤儉。所以,在交代後事之時,他特意強調不要下葬那些金銀等值錢東西,用些瓦罐之類的就可以了。

劉秀的陵墓爲什麼會背依黃河,面朝北邙山? 第4張

不過,他的原陵依舊沒有逃脫被盜墓的命運。

後來,董卓就去盜了他的墓,甚至說道:“劉秀的兒子將他的墓修得忒好了。”當年,曹操也曾幹過這種事,也許在他看來沒什麼,這些寶貝放在墓室裏沒什麼用,還不如拿出來充做軍餉。

也許劉秀考慮的是不勞民傷財,他經歷過亂世,比很多人都清楚國家的長治久安重在治理。雖然,劉秀在生前就已經着手準備後事了,不過還是交代後人“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爲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可見,他強調的只是排水,至於寢陵的大小,只要二三頃就夠了,也不要什麼山陵。

其實,看原陵的規模和設置,都是符合了劉秀的生前願望。只是,像董卓說的,後來的漢明帝終究捨不得他的老爹太寒酸,還是塞了不少寶貝。雖然,劉秀在位時,東漢發展得非常好,但他卻說自己並沒有對天下百姓做太多的事情,可見,劉秀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可能在政績上,劉秀和一些厲害的皇帝比較,有些遜色。不過,在修寢陵一事,卻是看出了他的豁達胸懷,不需太費錢財在自己的後事上,用來造福百姓才能真正做到國泰民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