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他是清朝一代清官,爲何卻成了庚子之變的禍首?

他是清朝一代清官,爲何卻成了庚子之變的禍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庚子之變的前因後果講完了,下面我們講一下八國聯軍侵華之後,那些曾經叱吒晚清政壇的大人物都是什麼下場?

八國聯軍(實際爲十一國)入侵北京後,跟清廷派出來的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談判,並上交了一份要求清廷嚴懲的“罪犯”名單

於是清廷將這份名單上的王公大臣們,砍頭的砍頭,流放的流放,也算是予以了嚴懲,但列強們並不滿意,他們再次向清廷強調:

“其他人可以活命,但是山西巡撫毓賢必須死!”

就這樣,本被判了流放新疆的毓賢,走到半路迎來了慈禧太后的第二道懿旨,被當場斬於蘭州……

那麼山西巡撫毓賢究竟做了什麼,爲什麼讓列強們如此痛恨?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0期:他是晚清有名的清官,卻成了庚子之變的禍首,臨刑前萬民請願留人!

一、

毓賢,字佐臣,從他的字裏面其實就能看出,他的志願是輔佐朝廷,成爲肱股之臣。

他並沒有通過科舉進入官場,而是捐了個監生,所謂監生其實並不是官,而是能獲得進國子監讀書的資格,或者叫候選官員。在苦等十年之後,他纔等來了實缺,也就是曹州知府。

從此之後,毓賢就正式進入了官場,但這個人很特立獨行:

作爲一名漢軍旗的人,他既沒有向洋務派大臣李鴻章或張之洞等靠攏,也沒有向維新派的康有爲、梁啓超等靠攏,更沒有向頑固派的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等靠攏,是名副其實的“裸官”。

當然,他能官至山西巡撫,憑藉單槍匹馬萬萬不行,自然也有他的伯樂,也就是慈禧太后!

而他之所以能入慈禧太后的法眼,完全在於他的爲官之道,其中最讓他引以爲傲的,也是他自己經常提起的便是“三不主義”:

“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

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引申出來,就是講他要做一個清官!

下面我們就好好講講他的“三不主義”,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

他是清朝一代清官,爲何卻成了庚子之變的禍首?

二、

清官,有好幾層含義,一種是指清廉,也叫清貧,是一個窮官。二種是指清明,也就是明白事理,看問題比較透徹。

前者的清官叫廉官,對應的是贓官,後者的清官才叫清官,對應的是昏官。

最早的清官指的就是後者的清官,只不過後來人們把清廉當成了清官的必要條件,從而延伸出只要是廉官,那麼他就是清官。

從這個意義上講,毓賢確實是清官,不過是前者的清官(廉官)。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毓賢的清官名號,究竟是怎麼煉成的?

在中國古代有句話,叫:

“自古清官皆酷吏!”

毓賢要想當清官,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下,非常難!

第一關就是錢關,作爲一名知府,上下級關係要打點,底下人也要吃飯,所有的錢都在你的俸祿中出,根本就不夠。即使大清在雍正帝時期搞了個清廉銀製度,雖有好轉,但也是捉襟見肘。

第二關是政績,不能講我沒錢我就不辦事了,荒廢政績,那你這個清官算什麼清官,再說也做不長啊?所以,必須要拿出點政績來,拿政績有很多種方法,搞建設,搞投資是一種,但這些都需要錢,沒有足夠的底氣是爭不來撥款的。

毓賢要想做清官,還能在官場上活下去,甚至高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當酷吏!

三、

我們看《漢書·酷吏傳》,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酷吏幾乎都是廉官(清官)。

也就是說,他們要想在仕途上站穩腳跟,走正常的路線行不通,只有喪失了基本人性和人之常情,也就是當酷吏,才能成就他們的清官事業。

所以,毓賢要想在官場脫穎而出,又不能靠金錢去疏通關係,他能想到的一個辦法,那就是當酷吏。

由於當時的曹州盜賊流行,他一上任就大力打擊,併發明瞭很多嚴酷的刑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站木籠”:

所謂站木籠,就是製造一種木籠,木籠上端是枷,可以卡住嫌犯的脖子,讓嫌犯懸在空中,腳下再墊上幾塊磚,讓人似踏非踏。而籠子內呢,又遍佈着鐵釘,嫌犯稍一動彈就扎得鮮血淋漓,痛不欲生。

近代小說家許指嚴曾經見過毓賢給嫌犯行刑的場景,他還聽到毓賢對人講:

“我到任兩個月,戰死三百七十多人,可是盜風仍未滅絕,曹州人真強硬!”

就這樣,他在曹州任上,三個月就殺了2000人,不僅收穫了老百姓賜予的“屠夫”稱號,還收穫了朝廷給予的“善治盜”嘉獎:

“光緒十四年,署曹州,善治盜,不憚斬戮。”

就這樣,憑藉着“善治盜”的稱號,毓賢一路高升,做到了山東巡撫!

他是清朝一代清官,爲何卻成了庚子之變的禍首? 第2張

四、

也正是在山東巡撫任上,他開始放飛了自我,不再一味的鎮壓起義,反而大肆扶持義和拳,對抗洋人和教堂。

也是毓賢多次給朝廷上書,力陳義和拳的好處,並首先提出“化私會爲公舉,改拳勇爲民團”的主張。

不僅如此,他甚至對外宣稱:

“義和團魁首有二:一爲鑑帥(前山東巡撫李秉衡),其一即我是也。”

結果,徹底惹惱了列強們,他們一致給清廷施壓,要求嚴懲毓賢,並催促清廷馬上鎮壓義和拳。

就這樣,毓賢短暫的離開了官場,換上了袁世凱任山東巡撫,袁世凱一上任大肆剿殺義和拳民,一定程度上也迫使這些拳民跑到了天津,跑到了北京。

隨着局勢越來越複雜,慈禧見已經控制不住了義和團,於是聽從端郡王,莊親王建議,對義和團改剿爲撫,同時將毓賢派到了山西當巡撫。

到了山西的毓賢更是變本加厲,徹底放飛了自我,短短几個月,整個山西被毓賢殺的教民和洋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就有萬餘名。

而他之所以能做出這麼“優異”的成績,歸功於他的一項政策:

“凡獲得中國教民、外國教士財產者,六成私分,四成上繳‘公費’。”

這就是他是酷吏的整個經過,也使得西方列強對他恨之入骨,攻陷北京後,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他死!

五、

回到原來的問題,怎麼看他只能稱爲酷吏,稱不上清官啊,究竟是誰封他爲清官呢?

就像前面我講的那樣,他是個“裸官”,除了慈禧太后,沒有什麼靠山,他這麼作,必然引起了公憤。

外國列強自不必說,連朝廷大臣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也紛紛上書,要求嚴懲毓賢,甚至在李鴻章臨終前,還大罵毓賢誤國。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給了當地老百姓“清廉”的印象,實際上不止老百姓,在《清史稿》中也是記載他是個清官。

在八國聯軍已經入侵北京之後,遠在山西的毓賢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覺得自身難保,於是就地遣散了這些拳民。但帶頭的大師兄不幹啊,你讓我們來我們就來,讓我們走我們就走,我們豈不是很沒面子,要我們走也行,得給錢啊?

於是毓賢說了這麼句話:

“吾服官以來,清剛自矢,別無藏鏹餘財,可以爲諸英豪壯行色。無已,吾惟有敝衣數箱,爾輩向質庫取銀,作川資何如?”

隨後,他吩咐身邊的下人:

“命從者出箱示之,皆破爛不堪衣着之物。”

至此,衆人感慨,毓賢真的是一個清官啊,隨後,義和團就地解散,各奔東西去了。

遣散了義和團,毓賢才帶兵上路,去迎接慈禧太后去了,美名曰“進京勤王”。

六、

在清末文學家劉鶚的《老殘遊記》中講了這麼句話: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爲非;清官則自以爲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顯然,他也認爲,毓賢是清官,這也導致了,當清廷下令要將毓賢處死的時候,逃散到此地的義和團民衆,再次聚集起來,乃至萬民請願,請求赦免毓賢死刑。

甚至一些人開始思考如何劫法場之事,於是本來定於春節後行刑的,硬是提前到正月初二行了刑。

面對行刑者,毓賢也是豪氣萬丈,甚至把隨身攜帶的一個金鐲子脫下來,送給了行刑人,意思很明確,請給我一個痛快,千萬不要用鈍刀。

由於正值過年放假中,劊子手沒上班,是臨時找了個人行刑,這個人叫田柺子,畢竟生疏,一刀下去僅僅砍斷了喉嚨,氣管並沒斷。

在一邊觀看的隨行,上去就給補了一刀,正中心臟,這才讓毓賢免於痛苦。

他死前也留下了遺書:

“皇上所命,臣下禮當遵行,予前殺人,今予被殺,夫婦何言?”

他還有一妻兩妾,本來要一起殉葬的,因爲還有些後事要料理,故活下來一妾,帶着大家的骨灰回了老家……

後來,山西還有人給他建了祠堂祭祀,但不久後就被清廷派人拆掉了。

相對於李鴻章死後留給後人的幾千萬兩銀子,毓賢僅剩的一封遺書,真的算是一個清官了,而李鴻章跟毓賢究竟誰纔是誤國的人,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