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他是清朝落魄詩人,揭祕龔自珍的坎坷一生

他是清朝落魄詩人,揭祕龔自珍的坎坷一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龔自珍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小學語文課本里,若論哪首古體詩最熱血?有一首清代詩歌,公認有資格與豪邁唐詩爭風頭——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這首隻有四句的小詩,寫於龔自珍罷官回家路過鎮江時,本是一首送去道觀的應景青詞,卻出手就是濃墨重彩,前兩句哀嘆大清朝“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悲催世道,後兩句卻是怒目圓睜,憤然仰天長嘯“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中熱血澎湃的情懷,自問世起,就激勵了一代代有志青年。連上世紀末一部青春片裏,都有臺詞生動調侃:“您說這龔自珍一輩子都經歷了什麼?寫個詩都這麼熱血。”

不過,放在龔自珍生活的晚清年代裏,發出如此熱血一吼的龔自珍,在他的同僚眼裏,與其說是個熱血詩人,不如說,是個古怪的異類。

他是清朝落魄詩人,揭祕龔自珍的坎坷一生

一、少年天才,政壇怪人

龔自珍的家世,屬於清代典型的官宦名門子弟。他生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杭州,祖父和父親都是朝中官員,母親段馴也是一代才女,外祖父段玉裁更是經學大家。有這良好家學淵源,龔自珍少年起就爆發出驚人才華,八歲起研究經史,十五歲時以詩詞出名,成了江浙頗有名氣的神童,憑着家族關係和滿腹才華,以後做個飽食終日的清流官僚?這條人生路似乎鐵板釘釘。

但就是從青年起,龔自珍卻是不知不覺轉了性。他二十三歲時,清王朝正遭天理教動亂,連皇宮都差點被天理教端了,氣壞的嘉慶皇帝下了罪己詔。之前一直乖乖讀書的龔自珍呢?卻憤然寫了《明良論》,滿篇筆墨鋒利如刀,竟把清王朝上下都罵了個狗血淋頭:爲什麼大清朝要遭這個難?就是因爲“士不知恥,則國之大恥”。那爲什麼不知恥呢?就是因爲皇帝剛愎自用,把大臣看成“犬馬”,於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叫大清朝落到這地步。

從此時起,乖孩子龔自珍沒有了,從此以後,一個古怪的龔自珍,在清朝文壇橫空出世。期間他連續五次會試,每次都悲催落榜。但他知名度卻是暴漲,跟魏源林則徐等後來“放眼看世界”的俊才,也成了至交好友。

如果說二十三歲時的龔自珍,還只是作爲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寫下對朝政的憤怒,那麼在多次落榜的歲月裏,遊走各地的龔自珍,也看遍了此時大清朝從上到下的民不聊生。期間他也一度以舉人身份擔任內閣中書,又曾在國史館修史,閱遍了庫藏的典籍,卻也從沒停過憂思:清王朝此時,已絕非太平盛世,深重的危機,正陰雲一般涌來。

於是,就是在官場浮沉間,龔自珍變得越來越古怪,別人寫詩作文,都是吟風弄月,他卻從來是現實題材,張口就是家國命運。甚至科舉考場上,還洋洋灑灑行文,疾呼國家變革。其犀利的改革主張,把閱卷考官都嚇一跳。可這激憤的性格,也是常常得罪人,以至於終於考取了進士,卻以“字太差”爲由,被拒絕在翰林院門外,只是在內閣中書的位置上,一憋就是多年。

二、詩文驚豔,死因神祕

在很多同僚眼裏,這個張口就危言聳聽的龔自珍,確實成了個怪人。要論其最怪的事,就是寫詩。

比如龔自珍抨擊現實的詩句,簡直每一篇都充滿“生氣”。寫民生苦難,他寫出了“不論鐵鹽不愁河,獨倚東南涕淚多。”把江南百姓的漕運負擔,一口氣寫到淚奔。寫深重的腐敗,他大罵“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的雷場面,把鹽商幕僚操縱官府,欺壓百姓的場景真實還原。寫物價飛漲,他大喊“盤中貴一錢,天上明月瘦一邊”。寫黃河水災後的悽慘,他望着“雲梯關外茫茫路”,痛心着“一吟遊魂萬里愁”。

不誇張的說,自從清朝入關起,直到鴉片戰爭前夜,從沒有一個清朝詩人,可以用如此動人的筆墨,真實寫盡清王朝治下的世態民生。雖然他的散文成就同樣輝煌,但他的詩篇,卻在嘉慶至道光年間大火,以清代史料筆記形容,每當龔自珍有一首新詩誕生,京城的讀書人圈子會立刻轟動,各路學子書生們紛紛傳抄,就連京城裏不太識字的百姓,沒幾天都在街頭傳頌。就是這麼紅。

甚至以近代許多詩詞名家的話說:清王朝爲什麼會在鴉片戰爭裏被打慘?讀讀龔自珍的詩就可以找答案。

他是清朝落魄詩人,揭祕龔自珍的坎坷一生 第2張

但大紅大紫的龔自珍,在意的卻不是這些詩名,卻是國家隱隱的危機。當他的好友林則徐受命奔赴廣東禁菸時,激動不已的龔自珍,立刻送來了《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以其斐然文采爲林則徐打氣。把正壓力山大的林則徐,都看得立刻燃了:“歸墟一心,足堅我心”——有你鼓勁,我非把這鴉片煙銷了不可!

可龔自珍沒有想到,就在送別了好友林則徐後,即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多年抨擊時弊的龔自珍,竟突然被清王朝罰掉了俸祿。以《定痷先生年譜》的說法,當時的龔自珍,因爲“才高動觸時忌”,以至於到了家中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的地步。終於在這年春天辭官回家。多年小吏生涯,就此結束。

但他的心,卻依然牽掛着老友林則徐的禁菸戰場。鴉片戰爭爆發後,已在丹陽教書的龔自珍,毅然決定辭去教職,奔赴抗英戰場。卻在1841年9月26日,突然病故在丹陽。

他的去世,也成了晚清年間,一樁衆說紛紜的謎。有人說是因龔自珍性格激憤,得罪了太多權貴。這才被人下毒殺害。“謀殺龔自珍”的疑團,還被寫入小說《孽海花》裏,清末時流傳一時。但比起這些茶餘飯後的談資,龔自珍另一個獨家貢獻,卻被長期遺忘:經營西北。

三、特殊遺作,死後救國

在清王朝許多權貴眼裏,這個龔自珍是個討厭的才子,仗着有些才華,滿嘴攻擊時弊,除了能寫幾筆詩,基本沒什麼實在能力。龔自珍科考時建言國事的文章,就曾被道光年間的忠臣曹振鏞當場嘲笑,然後毫不留情黜落。但光緒年間的一樁大事,卻終於給龔自珍正了名:左宗棠收復新疆。

清朝光緒四年(1878),晚清英雄左宗棠率領西征軍,終於收復了淪陷多年的西北國土新疆。但英國俄國列強依然虎視眈眈,新疆未來該怎麼辦?大清朝堂上,“棄疆”的論調依然一浪高過一浪。關鍵時刻,四十九年前龔自珍的一篇文章,再次走入了朝野視線:《御試安邊撫遠疏》。

這篇文章,就是龔自珍在1829年參加會試時,寫下的一篇關於治理新疆的文章。文章針對當時西北大地叛亂迭起的危機,提出了石破天驚的建議:如果清王朝只是照搬漢唐時代的經驗,採取這種被動調兵的“鎮守”方法,西北的叛亂將永無寧日。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西北大地建省,遷移內地人口入新疆屯墾,在這一百六十多萬國土上,建立完備的行政機構。甚至,就連新疆十四個府州與四十個縣的管理設置,他都事無鉅細,一一寫明。

這篇奏疏,不止是龔自珍的應試文章,更是他在國史館修史時,苦苦思考的心得。平日裏對清王朝滿腹牢騷的他,卻永遠有一顆憂國之心。他的憤怒抨擊,只因憂心太深。在國史館的無數日夜裏,他精細鑽研了西北大地每一條山川河流,把每一個部落的演變都爛熟於心。終於有了這篇心血力作。只是在當時,卻被大學士曹振鏞以“龔自珍字太差”爲由,甩手扔在一旁。

四十九年後,重新收復新疆的清王朝,面對同樣問題時,終於認清了這篇奏疏的價值。1884年,龔自珍曾大力疾呼的“新疆建省”成了現實。所有的建設規劃,都是以龔自珍這篇雄文爲參考。自清朝中期起多次陷入叛亂風波的新疆大地,從此迎來了和平發展的時光。再也沒有誰,可以把它奪走!

比起龔自珍在晚清各類野史裏,常被津津樂道的“死因”“逸聞”。這一場特殊的貢獻,卻更當得起後人虔誠的敬重。

真正的愛國,不在多少漂亮的言語,更不是多麼深情的表白,最真誠的,永遠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比如,一生憂國的龔自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