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什麼說是明神宗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他推到了張居正也推到了大明朝

爲什麼說是明神宗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他推到了張居正也推到了大明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神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權力是改革的必備條件,要改變朝廷的腐敗局面,必須掌握真實的權力。

張居正多次試探,萬曆皇帝對他掌權的態度。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御史劉臺疏劾張居正擅作威福,目無朝廷;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一些同僚參劾張居正父死不奔喪,在於留戀首輔大權;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戶部員外郎王用汲彈劾張居正擅作威福,獨攬朝綱。張居正多次上疏請求退休,以謝彈劾之人,都被皇帝懇切挽留而止。

張居正從中掂出劾者所扣帽子的分量,明白“高位不可久竊,大權不可久居”,擔心這些言論會引起皇帝的疑慮,自己可能“中奇禍而不能自保”。皇帝對張首輔說:“先生功大,朕無以爲酬,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爲什麼說是明神宗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他推到了張居正也推到了大明朝

萬曆皇帝懶惰成性,他不習慣張居正遇事兢兢業業的作風。皇帝貪奢淫逸,熱衷於宮廷氣派,多次要求增加宮中的奢糜用度,屢次受到張居正的諫阻。

皇帝派心腹太監張誠,刺探張居正的行居,張誠聽信反對派的惡言,密報張居正“寶藏逾天府”。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皇帝命令內閣擬旨晉封自己的岳父王偉爲永年伯,兩年後,又命令內閣擬旨將王偉的弟弟、兒子晉封爵位,要求世襲。張居正引用祖宗對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職世襲待遇上,堅持不能破例,這讓皇帝心埋牴觸與不快。

張居正忤旨獨斷,得罪了皇帝,得罪了皇后,也得罪了外戚。張居正結怨於皇家,身後付出慘重代價成了必然的事情。

萬曆皇帝支持張居正掌權處理朝政,完全出於迫不得已,是從皇家自身利益考慮的一種選擇。對於朱明朝廷來說,張居正不過是一條善於捕獵的走狗,小皇帝需要張居正去挽救頹危的朱明朝廷,一旦張首輔棄世歸天,這具屍體對於皇帝來說,己經沒有任何用處。

張首輔威風凜凜的形象,帝師嚴厲斥責的聲音,權臣行使權力的姿態,太師以身作則的身影,一幕幕,都在已經親政的皇帝的腦中閃現。至於首輔當年勞瘁心骨、棄家忘身的精神,非議滿朝、左右受敵的處境,使大明國庫積金四百餘萬兩、存糧可支十年之需的功績,統統都化爲烏有。

這時,皇帝心中燃起的是權力旁落的妒忌心理,一心“追仇居正”,抄家得銀。而抄籍張家所得,還不及萬曆皇帝此後的一次性奢侈花費。張居正去世的第二年,萬曆皇帝以各種名目從國庫中支取銀兩,一年即超支一百七十六萬餘兩。

爲什麼說是明神宗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他推到了張居正也推到了大明朝 第2張

天啓、崇禎年間,國力衰微,險象叢生,這時,人們開始記起了起衰振隳的張居正。先是御史鄒元標,建議肯定張居正的功績,接着禮部侍郎羅喻義,爲張居正訟冤。至崇禎十三年(公元1641年),尚書李日宣等建言說,張居正“功在社稷,日久論定”,思宗准奏,至此,張居正纔得到朝廷公正的評價。這時候,有人在張家的故宅題詩說:“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

崇禎年間,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敝,與安徽一位叫俞塞的朋友,議論說:“先相國的事實具在,史家爲何多批評文字?”俞塞說:“有人詆相國爲奸相,過頭了,我以爲是位權相。然而,權相與奸相的距離只有頭髮絲那麼一點點。可惜,當時沒有用賢相的頭銜勉勵他,以至給世人留下議論的口實。”張同敝默認俞塞的這番評論。

以後數百年,大多數人肯定張居正富國強兵的功績,也有人批評他氣量狹窄、不能容人的缺陷,不少人則在交結馮保、不奔父喪之類事情上糾纏。明朝有宰輔一百七十餘人,有誰能像張居正那樣受到人們的關注?崇禎年間的蘇汝良稱說:“幾人相業似江陵?”清初蔡瞻岷乾脆說:“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異口同聲,人們在爲張居正打抱不平。

張居正以首輔扶佐皇帝的權力沒有用去謀求私利,明末清初的祝石說他是“振絕古今之大英雄”。直到民國初年,甘肅樑士選還稱他爲“救時之才”。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是指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全盤否定,推翻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明代後期,朝政腐敗骯髒,是對張居正改革的一種報復。

萬曆皇帝推倒了張居正,也將自己和自己的後代推倒了。崇禎皇帝思念救國之才,給張居正恢復名譽,然而,時過境遷,想要挽救瀕危明帝國大廈於即倒,已經來不及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