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秦國和蜀地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對整個中國古代時期的歷史進程有着重要的影響,這不僅僅是結束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春秋戰國分裂時期,還意味着中國古代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當時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自公元前230年開始滅亡韓國,歷經十年,在秦王嬴政的統率下,秦國先後滅亡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然而在秦國開始一統天下的86年前,發生了一件徹底顛覆秦國綜合實力的事情,那就是在秦惠文王的領導下,秦國派軍直搗蜀地,滅亡了西南地區的滅巴、蜀、苴,使得秦國的疆域進一步擴大,綜合實力飆升。隨後在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後,蜀地更是成爲了秦國的糧倉重地。

一、秦國與蜀地的地緣關係的愛恨糾葛

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地之路,一直是艱險、苦難的代名詞,直到唐代時期,李白出蜀依舊在感嘆蜀道之艱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猿猱欲渡愁攀援"。因此在先秦時期,蜀地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地方,雖然蜀地在商代就已經歸附商王,但是聯繫也一直較少。因此到了周代,蜀地和周朝的聯繫也依舊沒有斷絕,最終還在公元前1045年封蜀地首領杜宇爲蜀王,建立了蜀國。

蜀國的建立歷經了多個時代,自夏商時期便已經存在,而真正和中原地區的王朝聯繫密切的時候是在周朝時期。但是由於道路的堵塞,雙方之間的交流依舊有限,蜀地地處四川盆地地區,四面環山,陡峭險峻,尋常車馬根本無法前行,而人力又有所不待。在古代出入蜀地的道路一般包括兩條,一條是從蜀地的北側而入;一條則是從東側的水路,這兩條路一條開鑿於崇山峻嶺,一條沿着湍流的長江而下。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東路自然不需要太多的解釋,我國的地勢呈現西高東低的態勢,長江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經過四川盆地過三峽直入中下游的平緩之地,當年李白出蜀走的便是此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便是此路。另一條則是由漢中入劍閣,翻越大巴山的崇山峻嶺,最終到達秦嶺一帶,進入關中,這條路是純粹的人力開鑿,和秦國滅蜀有着巨大的關係。而這條路也在之後成爲了歷代政權爭奪蜀地的重要通道,諸葛亮北伐魏國,也走的是這條道路。

2.秦國對蜀地的覬覦

其實秦國對蜀國的滅亡之心早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之事,在之前秦國制定的擴展戰略中,蜀國就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地區。當時的秦國上卿張儀認爲秦國應該先東進攻佔韓國,順勢而爲挾持周天子,這樣一來便對東方各國形成了威脅之勢。而當時的司馬錯也就是後來滅蜀的統軍人,則認爲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實力便變強,但是還面臨着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口和糧食生產問題。

首先秦國地處周王朝的西陲邊境地區,自古便是抵抗西方少數民族的前線,因此秦國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上面。其次秦國佔據今天的陝西、甘肅一帶,地勢高,位於關中一帶,相對來說土壤肥沃,但是用來供給秦國龐大的人口和對外軍事作戰,顯然有所不及。尤其是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全民皆兵,雖然也在鼓勵農業發展,但是限於環境問題,其成效依舊無法和齊、楚這種處於地勢平坦之地的國家相比。

另外一個就是人口問題,秦國地處偏僻,秦人人口的數量一直都是一個硬傷,再加上每年不僅僅要和東方六國作戰還要和西方的少數民族作戰,秦國的人口損失一直都是比較嚴重。向其他國家一樣,秦國也一直鼓勵生育,試圖提高人口數量,然而人口基數的問題殺跌人口增長成爲困難。因此唯有擴展疆域,纔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而蜀國地處四川盆地,戰爭少、土地肥沃,人口數量保持完整,尤其是青壯年,這也使得秦王下決心攻打蜀地。

二、蜀地自身的優勢與威脅

1.蜀地對秦國的威脅

也許說蜀地對秦國的威脅可能有點虛假,首先就軍事實力來講,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軍隊,在整個戰國的軍隊之中都屬於頂尖戰力,不論是攻城戰、還是野戰,其實力都是無可置疑的。因此面對巴蜀之地的這些常年不經歷大戰爭的國家,秦國根本無需懼怕。其次就是在司馬錯進攻蜀地之前,秦、蜀之間根本沒有供大軍行進的道路,雙方的交流也僅僅限於使節上的互相派遣。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第2張

因爲此時的秦國實力已然超羣,蜀地消息再閉塞,也直到秦國虎狼之師的強大。因此秦國所謂的威脅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不安,因爲秦國的強大妄圖一統天下,已經使得六國風聲鶴唳、坐立不安;而秦國其實也面臨着這樣的問題,秦國此時無異於以一國之力與天下無敵,其壓力可想而知,因此秦國必須做到萬無一失,不然一步走錯,最終必將萬劫不復。

因此,一個安定的後方是秦國一直所追求的,在秦昭王時代,秦國滅掉了秦國百年的威脅——義渠,使得西方地區秦國再沒有可以和其抗衡的勢力。而到了秦惠文王時代,秦國已然呈現出崛起之勢,準備進一步伐中原六國,而這時,蜀地則成爲了秦國的心腹大患,雖然秦、蜀道路險峻,但是不過數日路程,一旦發生戰爭,蜀地偷襲而來,必然會使秦國措手不及。

2.蜀地優渥的環境的誘惑

秦國擴展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蜀國自己優渥的自然條件帶來的誘惑。在戰國時期,秦國的人口大約在三百到四百萬左右,而同一時期的魏國人口卻多達五百萬之餘;這樣看可能雙方之間的差距並不大,但是要注意,秦國的面積是魏國的三到四倍。這也就充分說明一個問題,優渥的自然環境,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魏國雖然面積小,但是佔據了今天河南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第3張

而我們再來看一下蜀地,蜀地雖然四面環山,進出不便,看似羣山惡水,民風剽悍。然而實則內藏玄機,雖然爲盆地,但是其地域遼闊,在盆地中央形成了面積遼闊的衝擊平原,每年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長江都會帶來肥沃的土壤,保證了土地的肥沃;嘉陵江、岷江、長江,河流衆多,灌溉完全不是問題;同時又位於亞熱帶,糧食產量高。這一系列的優勢,放到秦國的眼中,無異於一個天然的糧倉和人口輸出基地。

再看看人口問題,雖然在蜀地存在巴、蜀兩個政權,而且爲世仇,但是雙方的戰爭在秦國眼中可謂如同小打小鬧。這種安逸的生存環境,優渥的天然環境,最終使得整個蜀地地區的人口數量一直處於增長趨勢,雖然人口基數少,但是相比秦國這種不增甚至有可能減少的國家,蜀地無疑成爲了秦國眼中最後的徵兵之地,尤其是青壯年數量衆多,這也堅定了秦國攻打蜀地的決心。

三、伐蜀之戰——司馬錯開鑿天塹

1.天塹變通途

秦國南下征討蜀地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軍隊人員問題,而是道路問題。當時秦國的實力雄踞七國之首,其餘六國面對秦國只有被動挨打的份,沒有主動出擊的可能,所以秦國根本無需擔心征討蜀地之時會有人搗亂;道路問題,纔是首要問題,秦國和蜀地之間隔着大巴山,地勢險峻,根本無法供大軍前行,但是當時秦國的實力,足夠其開鑿一條新路;最後,秦國需要的就是一個進攻蜀國的理由。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第4張

恰逢蜀地出現內亂,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蜀地的機會,當時在四川地區,大的勢力是蜀國和巴國,一個佔據成都一帶,一個佔據重慶一帶。當時漢中地區是整個蜀地的咽喉要道,因此蜀王爲了保證蜀國的安全,將自己的弟弟苴侯封到了漢中,交給他鎮守;但是苴侯竟然和巴王較好。蜀王於是惱羞成怒,派兵攻打苴侯,苴侯不敵,只得逃到了秦國避難。而這個時候也就出現了之前張儀和司馬錯爭論是否攻打蜀地的會議。

而最終司馬錯力排衆議,向秦惠文王說明了優先拿下蜀地的利害,以及攻打蜀地的相關方案。其中第一項便是打通秦國通往蜀地可供大軍通行的道路,於是在司馬錯的領導下便開始了規模浩大的伐蜀之戰,最終秦軍經過石牛道直入蜀中,最終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將蜀王的軍隊打敗,滅亡了蜀國。將蜀王貶爲蜀侯,任用陳莊擔任相國,蜀地從此納入了秦國的版圖。

2.蜀地的開發

同一時期的蜀地開發其實是比較落後的,不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政治制度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都遠遠落後於同一時期的其他諸侯國,這主要是由於其閉塞的環境導致的。而秦國將蜀國滅亡之後,將秦國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政治理念、冶鐵技術等傳到了蜀地,使得蜀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而且秦國還將蜀地作爲其戰略後方,因此一直認真經營,在滅掉蜀國之後,秦軍又南下將巴國滅掉,徹底的打開了長江水道。

戰國時期,秦國和蜀地之間有着怎樣的愛恨糾葛? 第5張

而開發蜀地最爲知名的事情,莫過於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雖然蜀地河流衆多,土地肥沃,是開發農業的不二之選,但是由於河流衆多、且多暴雨等,因此蜀中的河流入岷江等經常大範圍的決堤,引發洪澇災害,極大的影響力農業的開展。遇到水災,整個成都平原便無法種植;而遇到旱災,上游的水又無法合理的理由,造成了浪費。

因此在李冰的組織之下,結合當地的環境、地勢,李冰率領當地人民在岷江旁邊的灌縣地區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的建立,可謂集灌、防洪、航運於一體。在洪澇時期,可以存水、引流,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在乾旱時節又可以將存儲的水放出來進行灌溉;同時還降低了都江堰附近河流的流速,利於船隻航行。

總結

總的來說,在秦國的崛起中,滅亡蜀地,是必然的要求。秦、蜀之間的關係,與楚國擴展過程之中征伐宋、曹等小國是不一樣,一種是政治擴展的需求,楚國的擴展北上必然要將路上的阻礙清除掉;而秦國滅亡蜀國,屬於其地緣關係上蜀國對秦國的威脅,雖然蜀國當時的實力並不能給秦國帶來真正的威脅,但是蜀地天然的自然優勢,使得秦國打起了蜀地的主意。在秦國的一統過程中,蜀地的滅亡其實有着重要的意義,蜀地的滅亡,使得秦國解決了糧食問題,秦國地處偏僻,糧食一直都是問題,而蜀地的征服,則使得秦國的糧食問題再也沒有了擔憂,得以從容應對諸國,完成統一大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