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宣帝在位期間是怎麼整改吏治的?曾7次下詔徵召全國人才

漢宣帝在位期間是怎麼整改吏治的?曾7次下詔徵召全國人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宣帝在民間長大,受過許多磨難,對於官吏的不法和苛政的殘酷深有體會,因此在位期間特別重視吏治。他聽說黃霸判決公平,於是初繼位就建議用黃霸爲廷尉正,主管訴訟,得到霍光的許可。黃霸多次解決疑難案件,執法公允,屢受宣帝嘉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本始元年(前73)到神爵四年(前58),宣帝曾7次下詔徵召人才。他還多次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屬官,到全國各地審察官員政績,查處執法不公、擅興徭賦者。史稱“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政府行政機構的運作效率。

漢宣帝在位期間是怎麼整改吏治的?曾7次下詔徵召全國人才

宣帝對於基層官吏的選拔極爲重視,認爲“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他每隔5天就要聽取丞相及下屬部門報告本職工作,任命刺史、郡守、王相等地方官員時,都要親自接見並仔細交談,瞭解他們的經歷和政績,聽取他們將來的施政方針,並與其到任後的行爲相互對照。

地節四年(前66),渤海郡鬧了災荒,人民不斷起事。宣帝拜龔遂爲渤海太守,並且問他:“何以治渤海?”龔遂回答說,百姓因饑荒而鬧事,應該撫而安之。他請求一切便宜從事,不拘舊法,得到宣帝的同意。到了渤海,龔遂行文諸縣:“罷逐捕吏,諸持田器者皆爲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爲‘賊’。”於是百姓紛紛拋棄武器,拾起農具,重回田中生產,郡中很快安定下來。

宣帝認爲郡太守的選任是否得當,對於當地官吏的辦事作風和百姓的生活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太守更換過於頻繁,會引起地方上的不安定,官吏無所適從,百姓生活勢必受到影響。因此他輕易不調動太守職位,對於政績顯著的,或者頒發加蓋國璽的文書予以鼓勵,或者增加俸祿,或者賞賜金帛,或者賜以關內侯的爵位,而儘量不用調動職務來表示獎賞。但朝廷公卿大臣中如有缺位的話,一般都從優秀的郡太守中選拔人才接替。

由於宣帝對吏治的認真整頓,使得“漢世良臣,於是爲盛”,最有名的就是魏相、邴吉、黃霸和龔遂。魏相字弱翁,是濟陰定陶(今東山定陶西北)人。他曾先後擔任過茂陵令、河南太守、揚州刺史等官職,以執法認真而聞名。他被任命爲丞相後,對內主張整頓吏治,考覈實效,對外主張避免戰爭,以減輕百姓的兵役和徭役負擔。他還向宣帝建議賑濟災荒,派遣官員巡視各地,平冤獄,寬租賦等。

邴吉字少卿,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他保護劉病已的時候,孩子年齡還小,長大以後根本就不記得他立過什麼功勞。邴吉在昭帝時任大將軍長史,很受霍光器重,升遷爲光祿大夫給事中。昌邑王被廢后,他向霍光推薦流落民間的劉病已,宣帝因此才得以繼位。

宣帝對這些事情全都懵懂無知,他只知道霍光最初是派邴吉來三兆村迎接自己入京的,因此繼位後,僅賜邴吉關內侯的爵位。地節三年(前67)邴吉被任命爲太子太傅,因爲他悉心教育皇太子劉奭,才初次得到宣帝的賞識,從此官位節節攀升。魏相爲丞相時,邴吉任御史大夫,神爵三年(前59)魏相去世,邴吉繼任爲丞相。

漢宣帝在位期間是怎麼整改吏治的?曾7次下詔徵召全國人才 第2張

邴吉從未向宣帝提起過當年救護之功。後來掖庭令收到一個名叫則的宮女的上書,稱她曾經養育過宣帝,宣帝派人查問,宮女回答說:“此事邴吉一清二楚。”於是掖庭令把她帶去邴吉府中對質,邴吉訓斥她說:“我是曾經讓你照顧皇曾孫,但是你不盡心餵養,有時還打罵他,你豈敢居功?只有渭城的胡組和淮陽的郭徵卿,纔是真正對皇帝有恩的人。”

掖庭令回報宣帝,宣帝這才恍然大悟,此後更爲感激和重用邴吉。邴吉注重邊境戍守、時令農情等大事,寬讓不拘小節,很得屬員和朝廷大臣們的擁戴。某次邴吉出外巡察,看到百姓鬥毆,死傷滿路,他不發一語,看到有人趕一頭牛,牛吐着舌頭呼呼喘氣,他倒慌了神,匆忙上前詢問:“你趕着牛走了多遠啦?”

他的下屬非常疑惑,邴吉解釋說:“老百姓鬥毆,自有長安縣令、京兆尹等地方官員逮捕審問,身爲丞相,只要年終考評他們的政績就可以了。丞相不應該管這種小事,所以我過而不問。然而現在是春天,不應該很熱,那頭牛卻沒走多遠就開始喘氣,我恐怕氣候有異,會影響農業生產。三公的職責是調和陰陽,所以我關注這件事情。”下屬全都拜服,認爲邴吉識得大體。

宣帝朝的名臣,還有上面提到過的黃霸,也官至丞相,以及龔遂,做到水衡都尉,封建時代將兩人並稱爲“龔黃”,作爲“循吏”的代表。因爲有這些人的悉心輔佐,宣帝時代,尤其是前、中期的政治,纔會被稱譽爲“吏稱其職,民安其業”。

宣帝還很尊重儒家學者,甘露三年(前51),爲統一五經文字及對經義的解釋,他下詔徵集羣儒,會聚京師。儒學經師劉向、韋玄成、薛廣德、樑丘林、戴德、戴聖、歐陽底餘等應詔而至。他們在石渠閣(未央宮中的藏書閣)聚會,討論五經異同,由太子太傅蕭望之上奏討論結果,宣帝親自審查,以考定五經。此次會議後,五經學者隊伍壯大,弟子增多,尤其是穀梁《春秋》之學,大盛於一時。

然而雖然尊重儒家學者,宣帝本人卻很清楚,僅靠儒家主張的仁愛、禮儀,是無法治理龐大的國家的。漢初雖號稱以黃老之術治天下,但那不過是基本方針而已,具體事務的處理,往往沿用秦朝的嚴苛法術。武帝罷黃老,尊儒家以後也是如此,外儒而內法,是所謂王、霸道雜糅運用的統治方針。

漢宣帝在位期間是怎麼整改吏治的?曾7次下詔徵召全國人才 第3張

太子劉奭深深沉迷於空泛的儒家道德中,他認爲當時持刑太深,建議減輕刑罰,重用儒生,宣帝教育他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霸道”是指法家的辦法,用刑法和權術統治人民;“王道”是指儒家的德、仁之政,從思想上教化人民。宣帝兩手並用,繼承並發展了武帝、霍光以來的施政,也對後世的統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