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北宋的黨爭儘管頻頻發生,卻與其他朝代有着哪些不同的特點?

北宋的黨爭儘管頻頻發生,卻與其他朝代有着哪些不同的特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先後出現的皇權以外的政治力量不外乎有外戚、宦官、後宮、宗室等。這些政治集團往往產生於皇權衰弱之時,這些皇帝要麼色令智昏,不問朝政;要麼昏庸愚鈍;亦或是年少無知。朋黨彼此之間或爭權奪利,或相互勾結,在歷史舞臺上上演着一幕幕爭權奪利的鬥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而自北宋一代,黨爭一直是與變法扯不開的話題,兩者相生相剋、互相聯結。變法是黨爭的導火索,而黨爭又是變法中不同勢力相互較量的必然表現,北宋的黨爭,歷經"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終以徽宗皇帝欽定奸黨名錄,於端禮門外樹起《元祐黨籍碑》暫告一段落。這期間高潮迭起,由最初的士大夫之間的政見分歧逐步演化爲黨同伐異,稱爲導致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的黨爭儘管頻頻發生,卻與其他朝代有着哪些不同的特點?

然而,北宋的黨爭儘管頻頻發生,卻有着與其他朝代不同的特點。參與的各派力量完全由官僚士大夫組成。在汲取以往朝代興衰成敗的教訓時,宋代帝王清醒地看到歷史上的宦官、外戚、宗室等集團等弄權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因此自開國起,君臣便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範措施,日後定爲"祖宗家法",爲歷代謹守:

宋世典常不立,政事叢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過於前人者數事:如人君宮中,自行三年之喪,一也。外言不入於捆,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爲皇嗣,三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漢、唐之所不及,故得繼世享國至三百餘年。若其職官、軍旅、食貨之制,冗雜無紀;後之爲者,並當取以爲戒。

"外言不入於捆",意思就是,"外邊的話不要帶進家門檻裏。""外邊"指有關國政之事,而"家門檻裏"可以理解爲內宮內宮不得干預朝政,以此杜絕後宮、宦官等勢力成脅皇權,這是開國所制定的"祖宗家法"之一。

而"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則從制度上確保了士大夫們的人身安全,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使之暢所欲言,盡忠職守。皇帝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必須依靠某一羣體來管理國家紛繁複雜的內政外事。考慮到諸多政治力量在歷史上對權力的渴望及追逐所造成的深重災難,而相比較之下士大夫羣體所顯現出的自律性及政治建樹,促使宋代皇帝做出與士大夫羣體"共治"的決定。兩者從內外兩方面對這幾種政治勢力採取了極力抑制的策略,並固定爲"祖宗遺訓,一直不容有絲毫的鬆懈,並由此造就了宋代"惟宋無女主、外戚、宗室、強藩之禍,宦寺雖爲禍而亦不多"的政治局面。

北宋的黨爭儘管頻頻發生,卻與其他朝代有着哪些不同的特點? 第2張

參與黨爭的士大夫都是"集官僚、文人、學者三位於一體的複合型人才。"

宋太祖經過對歷史的反思,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通過擴大科舉,網羅社會各個階層的知識分子,鼓勵文人從政,使其成爲效忠大宋王朝的官吏。集官僚、文人、學者三位於一體的士大夫作爲北宋黨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之間的政見、文學、學術上的分歧是導致黨爭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北宋黨爭最初的政見之爭逐步演化爲熙寧後愈來愈嚴重的喜同惡異、黨同伐爭黨過程中,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時代朋黨之爭的特點,即以異黨中人的"文字"爲攻擊的重點。

王安石與范仲淹,他們所推行的變法最終都以黨爭不了了之而正因爲他們是同讀一本儒經、同走一條科舉之路進入的文臣階層,他們之間的閱歷、愛好甚至身世的差別就微乎其微,這樣也就造成了"自己像對手,而對手也像你自己"的局面。在激烈的黨爭中時常會發生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昨日還稱兄道弟,今日卻又反目成仇;同一陣營的內訌,不同陣營之間的相互勾結屢見不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