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後世之所以將東周分爲春秋與戰國,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後世之所以將東周分爲春秋與戰國,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東周王朝建立。從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爲春秋時代,這個時代是周天子的勢力逐步減小的時代,總體來說在中國大地上,依然是屬於奴隸社會,齊,晉,秦,楚,吳,越各國相繼稱霸,但是進行的戰爭主要是大國局部的進攻小國,而使小國屈服,並不滅亡小國,周天子仍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那麼這個時期爲什麼叫“春秋時期”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後世之所以將東周分爲春秋與戰國,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後世之所以會將東周分爲春秋與戰國。主要原因是,這段時期比較長,約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這麼長的時間裏,社會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與不同。因此將其劃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進行研究分析。

以前的人都很簡單,是根據氣候辦事,夏熱冬寒,有避暑和窩冬之說。基本大事都發生在春秋,古時大事件多發於春、秋兩季。春天是播種和祭祀的季節,而秋天是收割和戰爭的季節。古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到了秋天,各個諸侯國都有了糧食,就開始打仗爭地盤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熱,冬天穿活動不開,所以秋天是最合適不過了,而且此時糧草源源不斷,還可以通過打仗掠取他人的糧草。所以,在這兩季裏,史官也特別忙碌,在春時記載祭祀大事,在秋天記載戰爭事件。

後世之所以將東周分爲春秋與戰國,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而“春秋”一詞來源於孔子整理編訂的《春秋》一書。孔子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大體相當,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二字作爲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爲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這是一個羣雄爭霸,戰亂割據的時代,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爲戰國時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