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劉邦認爲秦亡的原因是什麼?

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劉邦認爲秦亡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諸侯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實行郡國並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劉邦認爲秦亡的原因是什麼?

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衆多並位於經濟發達地區,且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遣。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些異姓諸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此外,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爲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爲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於是劉邦採取斷然手段,消滅了異姓諸王。可是在消滅了異姓諸王后,漢高祖無力直接控制全國;同時,他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認爲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爲王。因此,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爲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並與羣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衆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着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這時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並不突出。

漢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違背”非劉姓不王“的誓約,立諸呂爲王。呂后對於受封爲王的漢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漢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爲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死後,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約其兄齊哀王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琅琊王劉澤兵,兼併琅琊國以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爲濟川國)。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於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諸呂。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羣臣爲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生,立代王劉恆爲帝,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朝廷的安撫下只好退兵。

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劉邦認爲秦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漢文帝以漢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漢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爲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爲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封爲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

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之機,起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死於道中。這些事件預示着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漢文帝爲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爲王,皇子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爲代王,於樑王劉揖死後徒封樑王。樑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採用賈誼提出的“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爲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爲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爲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劉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