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清明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小編之前曾爲大家介紹了許多新春風俗,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好評,今天咱們就聊聊另一個即將到來的傳統佳節——清明。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清明踏春

衆所周知,每年公曆4月5日左右就是“清明節”,不過在古代,這一節日的準確日期卻不太好確定。古人按照太陽與赤道之間的夾角在全年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其中冬至後的第105天爲寒食節,再後推3天即爲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節也在這一天。不難看出,清明節在農曆中不像端午、中秋那樣擁有固定日期,因此民間通常是參照官方發佈的皇曆予以確定,用以指導農業生產。

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而得名”,《月令明義》中也有“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的論述,這說明“清明”一名的由來與氣候有關,此時太陽處於黃經15°,雨水日漸增多,天地清潔。在這一天,古代帝王會舉行隆重的“墓祭”之禮,民間也相繼效仿。春秋戰國時期,爲紀念忠臣介子推,晉文公將其死難日定爲寒食節,全民禁火,只准食用冷飯冷菜。由於兩個節日相隔很近,後世便逐漸將二者合爲一日,相關習俗一併繼承。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第2張

根據現有史料進行分析,中國祭祖掃墓的習俗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東周時該風氣已深入千家萬戶。據漢書記載,西漢酷吏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時節“還歸東海掃除墓地”。這從側面反映出古代人祖先崇拜、親族意識已十分牢固,因此後世逐漸將掃墓作爲固定禮儀之一。唐朝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正式下詔定立“五禮”,掃墓便位列其中,政府更會放假數日以便各級官吏回鄉祭祖。得到官方許可和推崇,掃墓之風自然風靡全國,柳宗元在《與許京兆書》中對此曾有生動描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

此外,寒食節流傳到唐朝時逐漸式微,清明節又從複合節日成爲了單一節日,祭祖掃墓成了最具代表性、持久性的習俗。直到現在,各地民衆依然保持着在清明節前後上墳的習俗,除去墓上雜草,培上一抔新土,再恭恭敬敬地放上果蔬珍饈,和家人一起在墳前上香禱祝,點燃紙錢金錠、竹馬銀圈,或是簡單地獻上一束淡雅黃菊,寄託對先人的哀思。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第3張

▲墓前菊花

作爲生者與亡人共同的節日,哀傷和掃墓並非清明的全部,這一節日更多是希望活着的人洞徹生死、體悟人世,所謂“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便是如此。清明時分春回大地,人們在掃墓之餘也會在山野踏青(又稱“探春”、“尋春”),順手擷下幾枝柳條,可於掌中把玩,亦可編織爲柳枝環戴在頭上。回家後,就將柳枝插在屋檐和門楣上,以求辟邪禳災。當然,這或許也和古代寒食節折柳乞火的習俗有關。但不論如何,折柳風俗都寄託着人們對春日降臨的喜悅之情,冬日以來的鬱結一掃而盡。

更重要的是,古代婦女很少能出門遊玩,上元賞燈、清明掃墓都是難得的機會。尤其是清明時節,更因氣候適和、景色宜人備受青睞,民間素有“女人清明男人年”的說法,清明節對女性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除去流傳至今的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等風俗外,清明更有大量充滿春日氣息的遊樂風習,千百年來備受推崇,除射柳和蹴鞠今已失傳,其餘傳統至今仍在部分地區延續,比如牽鉤、盪鞦韆、食青團和放風箏。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第4張

▲《清明上河圖》局部

樑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楚地百姓喜歡在清明進行“牽鉤之戲”,其形式與現代的拔河相近。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爲進攻吳國,通過這一方式來鍛鍊百姓體質,主體爲一根粗麻繩,兩端分出數股細繩,比賽時將大旗作爲界限,雙方各自用力拉扯,一旁鼓樂震天,非常熱鬧。隨着時間推移,這一活動本身逐漸被神化,認爲有祈福之效,並陸續傳到周邊地區,喜愛者甚衆,有時候繩長“綿亙數裏”,場面令人震撼。

由於清明之後春氣日益濃郁、冬日積鬱開始消散,人們便相信清明是改善病症的重要時機——古人常將親友病況寫在竹篾紮成的紙鳶上,繫上紗線在郊外放飛,待達到一定高度後剪短紗線,便可將疾病一併送走。雖然這種方法並不靈驗,但其中的趣味卻令男女老少們流連忘返,最後發展成流星於大江南北的郊遊活動。更有好事者考證發現,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江南地區在清明這天食用艾草青團,也是取其辟邪祛病之意。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第5張

▲艾草青團

此外,清明節也有一項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春秋時,齊桓公派軍救援燕國,對山戎部族大加征伐,許多山戎族人被俘獲,並逐漸被同化。不過他們也將自身特有的鞦韆習俗傳入中原。最初秋千叫做“千秋”,是在樹上繫着一根繩子,人們以手抓繩來回晃盪,後來因其不便,才發展爲在樹枝上懸掛兩繩,下栓木板的形式。漢代以後,盪鞦韆成爲寒食、清明和端午的民間遊戲。到元明清三代,皇家欽定清明節爲鞦韆節,宮中提前安設數十座鞦韆以供后妃、宮人玩樂。

古代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祭祖掃墓追溯到什麼時候 第6張

▲樹枝上懸掛的鞦韆

當然,我們也不應忘記已經失傳的“射柳”。據明朝史籍記載,由於清明時節柳葉萌發、綠意盎然,人們便興起了“射柳”習俗,主要是練習射箭技巧。首先找來大小適中的葫蘆,將活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懸掛於柳樹梢頭,張弓搭箭射向葫蘆,鴿子便會飛出,以鴿子飛翔的高度來判斷彼此勝負。由於尚武文化的缺失和對射箭水平要求過高,這一習俗逐漸消失,在清代古籍中幾乎已毫無蹤跡

參考文獻:

《荊楚歲時記》《帝京歲時紀勝》《清嘉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