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壁畫的發展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古代有哪些傑出的壁畫?

壁畫的發展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古代有哪些傑出的壁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壁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着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巖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這些衆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鉅製。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巖畫之一。在那裏,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巖畫遺址中見到。

壁畫的發展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古代有哪些傑出的壁畫?

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祕巖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巖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巖畫的構圖更趨於複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爲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繪製巖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制,巖面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這一切的改變源自於陶器和木結構建築的出現,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家們馬上就發現這些材料是絕好的作畫之處,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爲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中國先民的傑出創造。

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關於這種圖案具體的含意一直在猜測之中。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的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繪製於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出土於河南臨汝閆村。該圖以寫實手法所描繪的鳥、魚及斧據說代表了鸛氏族兼併魚氏族的歷史事件。

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壁畫以宮殿寺觀壁畫和墓室壁畫爲主。秦漢時代的宮殿衙署,普遍繪製有壁畫,但隨着建築物的陸續消亡幾乎喪失殆盡。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蹟第一次使我們領略到了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在秦宮遺址3號殿的長廊殘存部分上,發現了一支有七輛馬車組成的行進隊列,每輛車由四匹奔馬牽引;另一處殘存的壁畫則表現的是一位宮女。

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繪在牆上的,並沒有事先勾畫輪廓,可以被認爲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沒骨”法的最早範例。西漢的壁畫則主要是爲了標榜吏治的“清明”而創作的。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記載了當時一個諸侯王所建宮殿裏壁畫的盛況。宣帝時更是在麒麟閣繪製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畫,開了後世繪製功臣圖的先河。

東漢明帝時,由於明帝本人的愛好,壁畫創作之風更盛。在新建的白馬寺繪製了《千乘萬騎羣象繞塔圖》,這是中國佛教寺院壁畫的肇始。秦代的墓室壁畫遺蹟,迄今尚未發現。但是漢墓壁畫的發現,則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了。傳出洛陽八里臺的那組空心磚壁畫,是有關西漢墓室壁畫的首次重要發現。1931年,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的清理,則揭開了東漢墓室壁畫的面紗。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在全國各地又發現了四十餘座壁畫墓,爲探討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最爲重要的實物資料。

壁畫的發展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古代有哪些傑出的壁畫? 第2張

這一時期,已發現的最爲重要的壁畫墓和墓室壁畫有:屬於西漢時期的河南洛陽的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陝西西安的墓室壁畫《天象圖》,屬於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屬於東漢時期的山西平陸棗園漢墓壁畫《山水圖》,河北安平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以及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壁畫墓等。它們分別描繪了有關天、地、陰、陽的天象、五行、神仙鳥獸、一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車馬儀仗、建築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複雜,但大多是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對其死後昇天行樂的美好祝願,希望死者在藝人們營造的地下世界裏享受富足的生活。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題材範圍變得更加廣泛,場面宏大,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風格技巧,以及設色敷彩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畫的創作中大量出現淨土經變畫,如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種經變壁畫所呈現出的盛大歌舞場面,衆多的人物、繪製精巧的建築物等,使整個洞窟形成一個“淨土世界”。除了經變畫以外,還有說法圖、佛教史蹟圖畫、供養人像等。

盛唐以後的經變內容逐漸增多,直接取材現實的供養人像身高日漸增加,佔據了洞內、甬道的醒目地位。盛唐103窟的維摩變、中唐158窟的涅盤變、晚唐196窟的勞度叉鬥聖變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更是以特有的長幅形式表現了場面宏大的人馬隊列,堪稱鉅製。這些發現一個重要意義還在於爲了解唐代繪畫的發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階段所表現出的複雜性提供了大量實例。

在西安地區發現的27處唐代高官及皇室成員的墓葬使我們可以看到了唐代繪畫題材的變化。長樂公主和執失奉節的墓葬壁畫證明了七世紀時各種繪畫流派共存的局面;而懿德太子、章懷太子和永泰公主三處皇家墓葬中的壁畫則爲研究八世紀初期宮廷繪畫的風格變化提供了最好的例證。章懷太子墓中繪有狩獵出行圖和馬球圖,其繪畫線條自由奔放,猶如書法中的行草。

明清時期

在明代,繼承唐宋傳統的寺廟壁畫仍是壁畫的主要表現形式,較之前代,明代的壁畫顯得更爲規範化和世俗化,也顯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間的融合。這一時期的壁畫遺存尚多,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四川、雲南、西藏、青海等地。其代表爲完成於1444年的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在性格描繪上頗具匠心,畫法亦沿用唐宋遺法,瀝粉貼金,風格精密富麗。這幅壁畫的作者是工部營繕所的畫士官宛福清、王恕及畫士,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現了宮廷畫風的特點。民間畫工所作的壁畫的代表作爲河北石家莊毗盧寺後殿壁畫,內容爲“水陸畫”,佛、道、儒三教混而爲一。

清代寺廟壁畫與宮廷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現實重大題材的描繪以及民間小說與文學名著的表現。西藏布達拉宮靈塔殿東的集會大殿內,畫有《五世達賴見順治圖》,記載了五世達賴率領3000人的使團進京朝見順治的史實,以連環畫的手法成功處理了衆多的人物和豐富的活動,堪稱清代壁畫的傑作。此外,山西定襄關帝廟壁畫取材於《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北京故宮長春宮迴廊上的《紅樓夢》壁畫則參以西洋畫法描繪了這部千古名作裏的部分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