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法家成就了秦國毀了秦朝?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法家成就了秦國毀了秦朝?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西漢天才政論家賈誼的經典斷語,被後世廣泛引用,似乎坐實了“秦朝亡於法家”這一結論。

賈誼的水平毋容置疑,但任何人發表觀點都免不了會自帶立場。在秦朝時,統治階層信奉法家、對儒家無情打壓,讓世代儒生憤憤不平。而隨着秦朝的曇花一現,憋了一肚子火的儒生自然會把其原因一股腦的歸咎於嚴刑峻法。但實際上,西漢的刑罰並沒有比秦朝寬鬆多少。

法家成就了秦國毀了秦朝?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秦朝迅速滅亡的首要原因並不能歸於某一種思潮,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其中,統治者對法家體系的破壞可以被視爲主因。

根據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的觀點,法家治國體系講究法、術、勢的三位一體。

所謂法,就是法令,相對於儒生提倡的“仁政、道德”等難以量化、落實的概念性事物,具體的法令條款開放透明,具備簡單易懂、便於執行的特徵,而且還能避免人爲干擾因素,很夠很好地幫助統治者維護集權、安定秩序,有效維護政權利益;

術可以理解爲帝王駕馭臣子的權謀,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勢就是權勢,“勢者,勝衆之資也”,它是帝王掌控臣民的資本;掌握了權勢,才能使臣子、百姓被自己驅動。

因此,法家主張的本質,說白了就是用物質與精神獎賞爲刺激,迫使人們爲了自己的利益、榮譽而孜孜不倦地爲封建政權賣命。以軍隊爲例,秦國之所以能打造起一支令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祕訣就在於嚴密的軍功爵制提供的巨大誘惑。因此,後世的封建軍隊基本都延續了這一思路。

但這種體系想要有效落實,有着嚴格的前提條件。

首先,《商君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壹民理論”:聖人之爲國也,壹賞、壹刑、壹教,即要對官員和百姓統一獎懲、統一教化;帝王褒揚一個人,只能基於一個標準:對方對國家的貢獻,而不能源於任何的帝王個人喜好;教育百姓,也只能用一種理論,避免思維混亂、對社會造成負面衝擊。如此一來,就能把所有資源集中到一個目標上來,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其次,法家認爲“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即帝王不能事必躬親,而是要充分發揮臣子的作用。但這一主張的出發點卻很腹黑:

其一,人無完人,帝王做得多、犯錯的機會就隨之變多,將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威嚴;

其二,啥都讓帝王幹了,臣子就會變得庸庸碌碌。閒則生事,這些人反而會成爲政權的負擔和危害。

也就是說,法家的目的是爲了加強王權,但這一過程對帝王本人有着極高的要求:要頭腦清晰、公私分明、意志堅定、壓制慾望,善於使用獎懲、利害關係驅動臣子爲自己賣命。

而無論秦始皇還是秦二世,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法家的體系。

法家成就了秦國毀了秦朝?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秦始皇首次把法家治國理念推廣到全國,推動古代國家治理模式由貴族分封制邁進郡縣制,奠定了後世兩千年的基礎。但他本身的一些做法,實際上也違背了法家所推崇的主張。

如上文所提,法家反對帝王事必躬親,但秦始皇在位期間的表現卻與此完全相反,他是出了名的勤政:“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事無鉅細都由其本人定奪,他甚至以重量來計算自己每天要處理的文書數量,若沒完成指標,當天決不休息。

這一作風,體現出秦始皇對如何管理好新的大一統王朝的緊迫壓力與責任感。同時,得益於他的傑出才能,也有效維持了草創大一統王朝的短暫穩定。

但從長遠來看,這也帶來了負面作用:權力過於集中於帝王之手,大臣們的積極性、能動性被削弱,假如繼任者素質太差,那將是災難性的結果。秦二世恰恰驗證了這一理論。

此外,秦末農民起義的導火索,源於朝廷無節制的大興土木、徵調徭役,但這一做法其實正是法家強烈反對的。

實際上,若對照《韓非子·亡徵》中所列舉的數十種國家滅亡徵兆,秦朝踩紅線的地方不是一點兩點:

“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內而恃交援者,可亡也。”即:輕視法令而好用計謀、荒廢內政而依賴外援的,可能滅亡。秦二世、趙高、李斯這三人的組合,正是玩弄權謀的典型。他們爲了威懾朝廷內外,肆意修改法令、加重刑罰,甚至還搞出了“指鹿爲馬”這種荒謬的陰謀,導致統治腹地關中都人人自危。根基已動,秦人再也沒有以往那種愈挫愈勇、悍不畏死的作風,戰鬥力直線滑坡;

“好宮室臺榭陂池,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窮奢極欲、過度消耗百姓人力財力的,國家一定長久不了。這一點就不需過多解釋了。

“聽以爵不以衆言參驗,用一人爲門戶者,可亡也。”君主聽取某一位高官的意見,卻不去驗證相應意見的真實性,政權可能滅亡。這就是所謂的“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秦二世與趙高,正是活生生的反面寫照。

“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君主善惡不分、毫無原則,國家將亡。這說的正是秦二世以及趙高等人。

“很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爲自信者,可亡也。”君主爲人兇狠不和善、剛愎自用、自以爲是,國家極有可能滅亡。

......

法家成就了秦國毀了秦朝?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像上面這種與法家理念背道而馳的行徑,秦二世君臣幹得簡直不要太多,在此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亡徵》篇。

誠然,法家的思想確實存在着時代侷限性,比如過度強調用利益駕馭民衆,注重人們的獸性卻忽視了溫情;

主張“辱民、貧民、弱民”,讓老百姓爲了生存不得不拼盡全力,過於殘忍無情;

強調“殺力”,即通過戰爭,外殺強敵、內去強民,既去掉了刺兒頭,又能增加人們內心的恐懼感,從而把他們凝聚在一起。(這一幕似曾相識,如今的國際上經常上演)

但這些並不是秦朝滅亡的原因。相反,這些主張,在後世的兩千多年中反而淪爲了被無數統治者尊崇的“帝王之術”。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除了對法家體系的破壞外,原有思路難以適合新形勢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法家的治國理念有一大特點——見效快但作風剛猛,在推行之初,必然會招致各階層的反抗。當初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爲了鎮壓反對者,曾經“臨渭淪囚,渭水盡赤”,所殺犯人之多,讓渭水爲之變色。

由於當時的秦國疆域幾乎限定在關中地區,對這一有限區域實行有效控制並不是什麼難事。通過嚴酷的國家機器鎮撫,變法順利推行十年,結果立竿見影:

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

十年過後,人們從變法中嚐到了甜頭,無數平頭老百姓通過農、戰封爵受賞,一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於是他們情不自禁的紛紛表示“商鞅變法好、商鞅變法秒”。

因此,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要將變法推行到六國,同樣會招致激烈的反抗。但以那時的交通技術條件,要實現對廣闊疆域的有效控制並非難事,更可況秦二世的所作所爲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承受的極限。因此,當陳勝吳廣起義爆發時,兵力主要集中在長城及嶺南的秦朝無法做出及時反應,給了起義肆意蔓延擴張的機會。

法家成就了秦國毀了秦朝?秦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4張

當然了,如賈誼所言:“攻守之勢異也”,隨着時代的變化,當初支撐秦國崛起的變法也應該隨之改變。當初秦國的變法及所以奏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現實敵人的存在,爲人們通過“農戰”獲取功名爵位提供了可能。而隨着秦朝統一華夏,曾經的敵人都成了子民,征服新敵人(如匈奴)的必要性並沒有那麼迫切,這就使原有的體系突然失去了着力點。

這種情況下,秦朝統治者應當適時調整治國方針,順應全新時代特徵的需要。但也許是沒有前車之鑑的原因,秦朝帝王不但沒有改弦易張,反而基於對原有體系的迷信,一味地延續已顯得僵化的嚴刑峻法,甚至還走向了讓人聞之色變的極端。最終,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六國貴族趁機復辟。

也許這就是不“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代價。

因此,秦朝的曇花一現,也許正是敗在了沒有前車之鑑,不得不吞下創新帶來的惡果。而他們的悲劇,卻爲漢朝提供了活生生的反面例子,無論是郡國並行制,還是外在柔和、內在嚴酷的治國套路,漢朝逐漸摸索出一條通行千年的大一統王朝治理新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朝並不是失敗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