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恭親王奕訢爲什麼被稱爲“鬼子六”?其實是他救國過程中的無奈

恭親王奕訢爲什麼被稱爲“鬼子六”?其實是他救國過程中的無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清朝晚期,曾經自詡爲上國的大清政治積弱,軍事實力與列強相比也是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清朝能臣開始試圖尋找救國之路,他們對比與列強的差距後,發現船堅炮利是影響戰爭勝利的關鍵,於是他們興起了一場自救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恭親王奕就是洋務運動的首倡者和積極推行者,理應是被人們推崇的救國英雄,卻被人冠上了“鬼子六”的稱呼,在這個尷尬的稱呼下,其實是奕救國之路上的無奈。

恭親王奕訢爲什麼被稱爲“鬼子六”?其實是他救國過程中的無奈

臨危受命,以圖自救

據《清史稿》記載:“文宗幸熱河,召回載垣、穆蔭,授王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以維大局。”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咸豐皇帝帶着王公大臣、六宮家券等逃亡熱河避難,把留守京城、與外國人議和這個任務一股腦的留給了奕等人。於是這位滿腹經綸、賦閒許久的王爺,一下被推到了歷史風雲的最前端,不得不去處置與國家存亡的生死大事,經過艱難的多次談判,奕代表清政府與英法分別簽訂了條約,英法聯軍最終撤出京城,孱弱的大清王朝又一次虎口餘生。

在談判中,這個親王深深感受到了大清的積弱,在滅亡的危機度過之後,他開始思考如何順應世界潮流,如何提高大清的各種實力等等問題,以圖謀求重新救回日薄西山的大清。由於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嚴重,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作亂,外有諸國列強虎視眈眈,在對比過雙方之後,奕覺得內部的憂患更爲嚴重,奕覺得可以籠絡列強,藉助列強之師助其清繳內部問題。

多方掣肘,救國之路無奈

於是開始積極與諸國列強進行聯絡,奏請咸豐帝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等等,後來奕受命主持總理衙門,在清朝政治和外交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元1861年咸豐駕崩,奕與慈禧聯手發動了政變,剷除了肅順等顧命大臣的勢力,奕得到了議政王的頭銜。所以當時西方各國,對奕的上臺歡欣鼓舞,認爲奕是最有可能和他們維持友好關係的政治家。

恭親王奕訢爲什麼被稱爲“鬼子六”?其實是他救國過程中的無奈 第2張

奕掌權後,在外交上推行實用主義路線,在軍事上實施近代化的強兵計劃,採用當時西方先進的火器,學習西方的練兵方法,在文化教育方面,開設了同文館,培養了一批精通種外語的人才。然而這些做法,使得朝中保守派深感不安,同時又刺激到了朝中那些思想守舊嫉賢妒能的保守派,他們認爲國之根本“在人心不在技藝”,集體攻擊奕是譁衆取寵,因爲奕是皇六子,所以給他起了個“鬼子六”的外號,說他是詭計多端,和那些可惡的洋人一個鼻孔出氣,儼然在他們的口誅筆伐下,奕的大興洋務運動已經進入了“賣國賊”的行列,奕對此只能是繼續無奈的實行他的救國之路。

內外腐朽,運動失敗

如果說朝中保守派的攻擊奕可以不在乎,但是奕如此大張旗鼓的改革,重權、專權已經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和警覺,時不時地對他進行打壓,又因爲權利受到限制,無法滿足貪婪的列強,結果又招來列強的不滿,最後奕裏裏外外都混了個“不是人”。

恭親王奕訢爲什麼被稱爲“鬼子六”?其實是他救國過程中的無奈 第3張

雖然洋務運動最後是奕等人的努力下興起來了,但是此時的大清朝已經從內到外,腐朽到了極致,根本不是一場“運動”能夠拯救的,這何嘗不是奕救國之路上的無奈呢?但是作爲洋務運動的首倡者和積極推行者,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