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的紀檢監察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我們今天都知道紀檢監察很厲害,抓出了很多貪官,可古代有紀檢監察嗎?不僅有,而且非常嚴格,某些制度我們今天也可以借鑑。

我們今天紀委和監察委員會是一個單位兩個牌子,在古代呢,紀檢監察是兩套人馬,一套是御史,一套是諫官。御史成爲監察官員,約自秦始。秦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之後歷朝歷代都設置了御史,並且御史大夫是有開府的權力的,之後御史工作的地方被稱爲御史臺,明朝改御史臺爲都察院,御史大夫改爲左都御史。其下設置的有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的職務。初期御史是主管京城的官員的,漢朝設置刺史後,御史開始監察地方。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諫官”又稱“諫臣”,指規諫君過之臣、勸諫天子過失之官。《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有“爲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的名論;《白虎通·諫諍》論及朝廷職官時說,“設輔弼,置諫官”,諫官被看作是與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翼。先秦開始就有諫官,不過諫官當時沒有一個獨立的部門,唐朝時諫官隸屬於門下省,魏徵就是諫官出身所以愛提意見。宋朝是我國監察制度的重要改革期,宋朝將諫官從門下省獨立出來,設立了諫院,和御史臺並稱臺諫。

御史呢一開始就是監督官員的,而且他可以出入宮禁,秦漢時期御史大夫位高權重,是亞相的存在,後世地位逐漸下降,不過御史臺長官的地位還是一直很高的。比如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御史大夫也是三品,宋朝時期因御史大夫位重變成了榮譽職銜不再授人,御史臺長官變成了御史中丞,這是原來的二把手,也是三品,雖然不如宰執,不過御史中丞也是宰執的人選之一。

諫官開始時是規勸皇帝的,後來才逐漸開始糾察官員,不過他們還是主要監督皇帝的。諫官級別比御史低,這也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小官監察大官,而且當監察官的都是一些愣頭青,不太會拐彎的人,這樣的人當監察官很合適,像包拯、海瑞那樣的性格就很合適,不過也有弊端,就是行政上要是也嫉惡如仇的話不好開展工作,海瑞就是經常懟人,你讓他當御史諫官可以,當行政官就不合適了,會被人排擠的。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第2張

明清時期的官服上開始有補子了,文禽武獸,而作爲監察官員的官服卻繡的是一種特殊的動物—獬豸,不管官多大,監察官員一律繡這個。獬豸又稱獬廌、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繡獬豸就是讓官員能擁有和獬豸一樣的品質 ,明辨是非,善於發現官員的缺點。

我們今天講究有真憑實據,這當然是防止誣告,古代的監察官員有風聞言事的權力,而且事後調查如果沒這回事,御史諫官們是不受處罰的。這可以鼓勵人們檢舉舉報,但也無形之中成爲了彼此傾軋的一種工具,不過一般的監察官員還是不可能一點影兒都沒的事他拿出來說,那樣容易被人看輕。我們所熟知的烏臺詩案就是御史中丞李定公報私仇的產物,明清文字獄常見,可在宋朝是幾乎沒有的。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第3張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古代監察制度一些優點。宋朝時期是我國監察制度完善的時期,機構的設置我們已經說過了,重點在於制度的完善。宋朝規定臺諫和宰執是不能互相推薦的,也就是宰執不能推薦臺諫的人選,同樣的臺諫也不能提議宰執的人選。這就使得宰執和臺諫這兩大系統互相之間沒有利益糾葛,因爲古代舉薦別人不是什麼好事,這個人沒出錯還好說,一旦犯事,是要追究舉薦人責任的。這樣也可以讓臺諫更好的監督,不過這項制度在北宋很好地堅持了,到了南宋,被皇帝破壞了,秦檜時代開始,宰相任命臺諫,很好的制度不存在了。

還有一項制度就是停職待參,也就是官員一旦被人彈劾,你就要停職回家待着,不管你是啥官,宰相也要遵從。張居正當年皇帝見了都害怕,被人彈劾了也要回家等待調查。這樣可以保證官員在羣衆中的形象,我們今天的基本是有證據了才停職,這樣其實不好。倒不如和古代一樣一旦被人舉報就停職,然後調查,如果沒事就還人清白,如果有事那就移送司法機關,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容官員有污點。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第4張

古代當官強調效率,想尸位素餐,不作爲混日子,那基本是不行的,一旦被御史諫官們查到了,那就意味着政治生命到頭了。那監察官員們更不能不作爲了,如果當御史諫官你誰都不彈劾,那就等着被彈劾吧,爲啥要搞兩套系統,互相監督,你御史不作爲,諫官彈劾,諫官不作爲御史彈劾,而且這些御史諫官們都被人視爲社會清流,不會同流合污,下屬彈劾長官的很常見。

彈劾的時候要出於公心,你不能是因爲私心才彈劾別人。包拯當年就差點被人說成私心作祟。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職務之便購買他人房屋,被彈劾下臺,新上臺的宋祁又被包拯彈劾下臺了。幾年前的張貴妃伯父張堯佐也是當三司使,也被包拯彈劾,仁宗這次給了包拯個三司使,這下輿論譁然,合着你包拯是自己想當三司使啊,誰當你都彈劾。歐陽修說話那叫一個難聽,包拯停職待參,後來仁宗非要讓他當,包拯只好任職,不過包拯的確很能幹,在三司使任上頗有政績,洗刷了嫌疑。這也說明輿論對於監察官員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不小心就掉入漩渦裏了。

在古代當監察官用還要有不怕死的精神,當然不會那麼容易死的。皇帝比較忌諱這個,誰給你提意見你別說殺人家了,你就是搞打擊報復給人穿小鞋都讓大家議論你是個昏君。唐宋時期的官員比較幸運,不會動輒被殺被打,明清的可就慘了。主要是因爲明清的皇帝都不再相信原有的監察官員了,改爲相信特務機構的廠衛,監察官員的素質也就很難要求了,像嚴嵩的同黨就有鄢懋卿,擔任御史卻和嚴嵩一起貪污受賄,制度在這個時候成爲了虛設。

古代有紀檢監察部門嗎?當時的制度是怎樣的? 第5張

我們現在的社會信息化社會,你乾點啥事很容易被人發現。其實在古代也很容易得,很多監察官員你都不知道他從什麼途徑獲得的信息,監察官員經常一彈劾一個準。還有點官員,開始的時候被人看作是膽小怕事的,一當上御史跟換了個人一樣,北宋的王舉正之前被人指責家有悍妻,咱們今天妻管嚴沒啥,古代這可是很被人瞧不起的事,而且妻子過於強勢還犯了七出之條。這位老兄當時御史中丞,就是御史臺長官後,跟打了雞血一樣,經常彈劾人,張堯佐的彈劾案就是他主導的,包拯當時還給他打下手。說明古人還是很看重這個職位的。

爲官者身正是根本,御史諫官更要求他們要身正。有時候這些人說的話讓皇帝也很煩,甚至很下不來臺,可皇帝不能殺這些人,凡明君必虛心納諫,善於聽取意見的領導纔是好領導。當今社會有些領導搞一言堂,覺得下面的人就不應該有反對的聲音,這樣的思維都將是給一個單位帶向絕路的。如果是地方主政的官員,那就是一個地方被毀了。我們今天談監察制度,不是說對待最高層的借鑑,對於基層也是一種借鑑,真正敢於提意見的人應該善待,良性發展很重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