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對明清學子毒害有多大?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對明清學子毒害有多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所謂“八股文”,本是明清時期的一種考試文體,是對考生文章寫法的一種嚴格規定。“八股文”誕生的本來目的,只是爲了方便考官來判別考生文筆和學識,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最終卻喧賓奪主,成爲了檢驗學子學識的唯一標準,就此爲人所詬病。

“八股文”誕生於明朝,本是一種考試文體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對明清學子毒害有多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於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恢復科舉考試,明初的科舉雖然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但對於具體寫法卻並無明確規定,考生們可以隨意採取對偶或散文的方式答題,因而限制還不是很嚴格。

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在王鰲、謝遷、章懋等人的提倡下,八股文逐漸形成了講究格律、步驟的問題,並逐漸開始形成嚴格的程式。

成化二三年(1487年),朝廷下令,科舉由考“經義”改爲考八股文,即考生答題之時必須要按照八股的方式寫作,要求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這叫做代聖人立言,且對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也都要求相對成文,甚至對文章字數也有嚴格限制。同時,論述內容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爲準,不再允許學生違背經注和自由發揮。

那麼什麼是八股文呢?“八股”其實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即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八股文作爲一種嚴格的文章格式,其最初的誕生目的,其實只是爲了方便考官對比學生的文筆和學識,只是作爲科舉考試的一種輔助工具。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八股文卻逐漸的喧賓奪主,不僅成爲了科舉考試的唯一內容,且成爲了考官考察學生的唯一標準。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始恢復科舉,依然沿用了明朝的八股文,雖然在康熙年間曾短暫廢止,但很快又被恢復,從而時期一直成爲明清兩朝科舉的主要內容,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才真正開始停用。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對明清學子毒害有多大? 第2張

“八股文”也可以寫的很漂亮,但考試內容的單一決定了它的僵化

我們日常考試中,作文往往規定“詩歌除外”,原因便在於詩歌太難判定高低。如果“八股文”只是作爲一種考試文體,僅僅只是對考生的文章寫法予以限制的話,其實未嘗不是一種好的評比方式。

我們先來看一篇王鰲寫的“八股文”,不得不說,作爲提出八股文的官員之一,王鰲的這篇《百姓足,孰與不足》寫的的確很漂亮。

王鰲《百姓足,孰與不足》(論語·顏淵)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破題】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承題】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恆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徵,不爲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徵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斂。【起講】間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育者無憂矣。田野之間,如茨如樑,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百姓既足,君何爲而獨貧乎?【入題】吾知藏諸閭閻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歸之府庫,而後爲吾財也。蓄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積之倉廩,而後爲吾有也。【起股】取之無窮,何憂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中股】犧牲粢盛,足以爲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資朝聘之費。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給之也,其孰與不足乎?饔饗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孰與不足乎?【後股】籲!徹法之立,本以爲民,而國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束股】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對明清學子毒害有多大? 第3張

王鰲的這篇《百姓足,孰與不足》,講的便是“藏富於民”的問題,單從這篇文章來看,不僅格式嚴謹漂亮,內容也算充實,講的又是朝政大事,與後世那些內容空洞,只注重文章本身漂亮與否的“八股文”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科舉內容是時政大事、施政方略,那麼未必不會有人寫出類似於王鰲這樣的文章,可內問題是“八股文”不僅嚴格規定了考試文體,而且對於考試內容也進行了嚴格規定,規定考試題目必須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要知道,四書五經一共也就那麼多字,能夠作爲考題的本就不多,隨着時間的推移,能考的東西越來越少,不僅考生答題侷限性越來越大,就連考官出題也是難上加難,以至於考官不得不從四書五經中選出幾個詞組合起來,形成考題,這種天馬行空的考題,讓考生怎麼回答?

八股文誕生於何時?對明清學子毒害有多大? 第4張

於是乎,無法從內容上進行創新的考生們,只能在文章的表面上下功夫,以至於最終形成了浮於表面、不重實際的弊病,而考官們也是如此,既然內容千篇一律、乏善可陳,也就只能從文章表面上來判別高低了,誰的文章寫的漂亮,誰便能夠取得好成績。

久而久之,學子們爲了高中,便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費盡心思的研究文章寫法,不再關注天下大事,考官們費盡心思的制定考題,而不再考察學子學識。而用這種方式選拔出的官員,吟詩作對、引經據典絕對是一把好手,可要說治國理政、牧守一方,就只能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