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很多古代的皇帝都要造字命名呢?

爲何很多古代的皇帝都要造字命名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許多皇帝起名字都比較任性,根據各種風水學計算之後得出來的名字,只要沒有這個字就現造出來一個,不過這也間接推動了漢字的豐富完善。

說起取名,皇帝們跟學生的家長比起來,實在是沒有最拼,只有更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擁有奇葩名字的皇帝。

嬴政:用“嬴”字爲姓的比較少見,但這個名字放在“始皇帝”三個字後面,大家應該都認識,因爲他實在太出名。他擊敗六國,統一天下,立郡縣,書同文,擊匈奴,徵百越,修長城,“誇三皇,超五帝”,所以敢自稱“皇帝”——“嬴”字單獨放在一邊,能昂首挺胸把它念出來的人就不會太多了吧?

爲何很多古代的皇帝都要造字命名呢?

漢元帝劉奭:念shì。這個字不注意那就要看成了“爽”,不過裏面夾的是兩個“百”字。是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奭爲人柔懦,能力平常,好在他的名字麻煩到還能讓人有個印象。《說文解字》中稱這個字的意思是“盛”,古來平民是要避開皇帝威嚴,不能跟皇帝同名的,換句話說就是武帝叫了個“徹”字,那臣下是不能再用了,可是“天網恢恢”,總會有漏網之魚,於是有的皇帝就兼了倉頡的職,我來造一個,總不會再“撞臉”了。看來造字實在比“造音”要簡單了很多,所以皇帝們能造出跟“侍”相同詩意的“奭”,卻不能再造出另一個音來。筆者甚至試了一下,這個字用qq五筆輸入法是打不出來的,連詞庫中都沒有收錄,可見其生僻,而至於現在“五音不全”、“識字半邊”的一些人來講,高山仰止是正常現象,能認出來那纔是怪事。

漢成帝劉驁(前51年~前7年),人們對這個“驁”字並不陌生,“驁”字向來有些不好的意味,用這個字爲名,其實也可算奇葩一朵了,他是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元帝劉奭與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王莽亂政的伏筆自他而起,嗯,算得上是一個罪人。此人短命,只活了四十四年,但他竟然得了善終,那就是讓老百姓有些不舒服的事情,諡號“孝成”,被安葬在延陵。

漢代的“平帝”,即劉衎,衎音“kàn”,意爲快樂。不過這個人過得其實不快樂,倒不是說他當皇帝的時候受了什麼委屈,我們單指其下場,世傳其繼哀帝之位,在位時間僅五年,然後他就碰上了王莽,新朝亂政,算得上是時運不濟。後來也不知道是病死了,還是被王莽給弄死了。

爲何很多古代的皇帝都要造字命名呢? 第2張

東漢和帝劉肇:zhào,“肇”意爲“開始、初始、引發”。爲章帝劉炟[dá] 之子,劉秀的曾孫。“肇”字少用於人名,但這位皇帝還算對得起他的這個名字,劉肇在位期間,漢王朝人文興旺,武功發達,剿滅匈奴,將大漢治下拓疆數千裏,古代著名發明家蔡倫即生活在這個時代,造紙術在這個時候,也應運而生,爲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的傳承,做出巨大的貢獻。

劉纘:纘音zuǎn,不求甚解之時,易與“贊”字弄混,其實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說文解字》中解其爲“繼”。史料記載,此人在位時間僅爲一年,後爲人毒死,時年八歲。

曹髦:髦音máo,這個字倒是大衆化,但也沒見過什麼人會用它來作名字。他是曹操之子曹丕的孫子,魏國的第四個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便是出自此人之口。”,曹髦是個有着雄才大略的人:他雖然不如曹植那樣的“七步”之才,卻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精於詩文寫作,尤擅繪畫之道,有《祖二疏圖》、《盜跖圖》、《黃河流勢》、《新豐放雞犬圖》傳世,又有《黔婁夫妻圖》——只是這一切都在他二十歲生命終結的時候劃上了休止符。曹髦大才,若能成一國之主,再不濟也能比李後主強些,可惜的是,不等他羽翼豐滿,就出了個司馬昭這個一代梟雄,當他帶着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數百人前去討伐時,卻不知道自己走上的是一條不歸路,司馬昭早已經知道他的意圖,終爲成濟所弒殺。

如果劉祜[hù] 、曹髦、司馬聃[dān]、慕容皝[huàng]、慕容暐[wěi] 、蕭賾[zé] 及陳蒨[qiàn]之類的名字只是讓人有些“無從下口”,難以應對,那似“愛育黎拔力八達”、“碩德八剌”、“也孫鐵木兒”、“阿速吉八”、“妥歡帖睦爾”及“愛猷識理達臘”等名字就讓人有些忍俊不禁了,當然,這是少數民族的特色,我們應該心平常之心對待,但若與清王朝宗室成員的名字來對比,這些元朝皇帝的名諱實在是突兀了些,如清世祖(順治)福臨,聖祖(康熙)玄燁,世宗(雍正)胤禛(yinzhēn),高宗(乾隆)弘曆,仁宗(嘉慶)顒琰( yóng'yǎn),這又是讓人頭痛的兩個字,當然,說到讓人頭痛,也不能少了道光皇帝旻(mín)寧及德宗皇帝(光緒)載湉(tián)。

史上各位皇帝在文學方面或許沒有什麼大的造化,更有甚者,可能還不懂得文學二字所蘊含的意味,但他們在名字方面的講究,可遠非一般能夠企及,這是帝制時代所獨有的特徵,就像現在,人們聽到“伊麗莎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英國女皇,這種特徵到了明清之時更爲明顯,也更爲濃烈醜惡得多了些,幾大文字獄搞得人們風聲鶴唳,幾十萬人死於非命——這就是過猶不及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