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豫讓的狹義體現在哪裏?背後有哪些故事?

豫讓的狹義體現在哪裏?背後有哪些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豫讓,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史記》中有一篇叫《刺客列傳》,其中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5個刺客。在他們中有一個人,爲了行刺不惜毀容,然而兩次行刺都沒有成功。可即便是這樣,在後世歷史中,提到他的名字,人們就會想到“俠義”兩字。這背後有哪些故事?

不惜一切代價行刺,只爲報答知遇之恩

不惜毀容兩次行刺的人叫做豫讓。

要說他的故事,還要從“三家分晉”說起。隨着晉國實力的衰弱,晉國的軍政大權完全由六個大卿把持着,後來,6家變成了智伯和韓、趙、魏這4家。胃口很大的智伯打算聯合韓、魏兩家來攻打趙家。然而韓、魏兩家非常擔心自己會成爲智伯的下一個目標,於是就反過來聯合趙家,一起打敗了智伯。

他們不僅奪走了智伯的土地,還把智伯給殺害了。然而,一個堅持爲智伯報仇的人就登場了。他就是豫讓。

豫讓的狹義體現在哪裏?背後有哪些故事?

其實,智伯不是豫讓唯一投靠過的人。但是豫讓覺得只有智伯信任自己,也只有智伯看重自己,因此就是這份信任成爲了豫讓要不惜一切代價,爲智伯報仇的原因。

在智伯被殺害後,豫讓先是逃到了山裏,他需要等待一個時機。

後來,趙襄子準備修建宮殿,需要一批工人,於是豫讓就混在工人中,準備伺機殺害趙襄子。不過,他帶着的匕首卻露出了馬腳。趙襄子看見了他的匕首就問他,你爲什麼幹活還要帶着匕首。眼看事情敗落,豫讓卻非常淡定地說,我帶匕首就爲了要刺殺你。

趙襄子被豫讓的坦誠給打動了,於是便放掉了他。

可是,在豫讓看來,自己爲智伯報仇的目標沒有達成,他不能就這麼放棄,帶着心中的不甘,他繼續等待時機。

不過,這時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就是,趙襄子已經見過自己的面目,再次靠近趙襄子行刺無疑比登天還難。於是,豫讓想出了“漆身吞炭”的辦法。

豫讓的狹義體現在哪裏?背後有哪些故事? 第2張

他把生漆塗在了自己身上,由於生漆的腐蝕性,他的皮膚都破損,很多地方都爛得不成樣子了。爲了怕他的聲音被認出來,他又吞下滾燙的炭火,燒燬自己的嗓子。這一次,他覺得已經做好了準備,不被發現出來。

又一次,豫讓埋伏在趙襄子經過的道路旁,準備趁其不備行刺,然而就在趙襄子路過時,他的馬突然受到驚嚇。趙襄子立刻警覺到,有人要行刺,於是派人查看,結果發現了豫讓。

趙襄子非常想不明白,爲何豫讓如此堅持,非要刺殺自己。豫讓告訴趙襄子,因爲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能信任自己的,所以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爲智伯報仇。

最後豫讓知道,趙襄子這次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過自己,就請求他能否讓自己死前,刺一刺他的衣服,以此向智伯表達自己的心願。趙襄子感嘆豫讓對主的忠誠,滿足了他的心願。而豫讓死後,趙國仁人志士無人不爲他感動。

豫讓的狹義體現在哪裏?背後有哪些故事? 第3張

豫讓的俠義體現在哪裏?

說完了豫讓的故事,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豫讓身上究竟有哪些俠義的表現,讓後世對他有非常高的評價。

首先,豫讓的俠義體現在他對智伯的情感上。在春秋戰國這個充滿了戰亂,充滿了爾虞我詐、波詭雲譎的環境,似乎除了利益,沒有什麼永恆的存在。但是在智伯和豫讓之間,存在了一個可以永存的價值,那就是信任。

在豫讓看來,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一個信任自己,把自己當做人來看的人。豫讓認可這份信任,所以他也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智伯。

從三家分晉的故事來看,智伯在某種程度上是“死得其所”的,豫讓完全可以選擇劃清與智伯的界限,或者狡猾一點去投靠新的主人。但是他沒有選擇苟且,沒有選擇讓自己安度餘生。他決定站出來的那一刻,就說明了他對智伯的態度。

其次,豫讓的俠義體現在他行刺趙襄子的方式上。說到刺客,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是一羣不太光明的人,似乎他們的所有行動都是偷偷摸摸進行的,或者說爲了行刺可能會採取許多卑劣的手段,比如先騙取對方的信任,然後再行刺對方。然而,從豫讓兩次的行動來看,他採取的都是非常直接的行刺行爲。

也許如果豫讓先潛伏到趙襄子的身邊,他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輕而易舉地刺殺趙襄子。但是豫讓沒有選擇這種方式,而是難度更大、承擔更多痛苦的方式,他這麼做恰恰是在殺生取義。

豫讓的狹義體現在哪裏?背後有哪些故事? 第4張

最後,豫讓的俠義體現在他堅持上。豫讓第一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了,趙襄子也大發慈悲地放了他。其實,豫讓這時也大可遠走高飛,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畢竟他爲智伯報仇的態度被看到了,也被認可了。然而,豫讓覺得這樣自己將沒法面對自己。於是他選擇了毀容,選擇了繼續等待時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堅持的東西,可能不是其他人能夠理解的。但是在面對着種種不利時,還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僅此一點,是不是就足以獲得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