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雕漆工藝隨着工匠的流動,它在古代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雕漆工藝隨着工匠的流動,它在古代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雕漆技藝,北京市崇文區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胎、燒藍、作地、塗漆、畫工、雕刻、拋磨、做裏、做舊10道工序。 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雕漆

據明代黃成的《髹飾錄》記載,雕漆發源於唐代的四川、雲南一帶,但是人們後來沒有見到過唐代的雕漆作品。

雕漆工藝隨着工匠的流動,它在古代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宋代雕漆

宋代是雕漆工藝的發展時期。“剔紅”和“剔犀”都已經出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精緻的剔紅傳世品《桂花紋剔紅盒》,日本圓覺寺也藏有東渡日本的宋代遺民許子元攜去的《醉翁亭圖朱錦地剔黑盤》。剔犀工藝在宋代已經十分成熟,在江蘇武進和山西大同等地的南宋、金代墓葬中都出土了爲數不少的剔犀器具。

比如,出土於江蘇金壇南宋周墓的《剔犀執鏡盒》便是一件技藝純熟的作品,鏡盒直徑15、4釐米,長27釐米,木胎,漆層肥厚,刀口圓熟,現藏於常州市博物館。出土時,盒子內部還有一把執鏡,可見,當時富有的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十分鐘情於雕漆製品了。

元明雕漆

元代,雕漆工藝隨着工匠的流動,由浙江嘉興等地傳入了北京。由於元代的工匠會在他們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他們製造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後來許多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元代的雕漆技藝通過藝人們的世代相傳延續到了明代。明代初期,由於皇宮及國禮需求日增,皇宮“御用監”在京城專門設置了製作漆器的作坊——果園廠,並召請元代藝人張成之子張德剛主持。

全國各地的優秀工匠被匯聚到北京,雕漆藝人們的辛勤鑽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藝日臻完善,不同的製造工藝和藝術風格相互融合,最終創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藝的獨特面貌。在藝術上,果園廠早期製造的雕漆製品注重磨工,光潤、古樸、渾厚,是以前的雕漆無法比擬的。明末,雕漆製造經過了一段時期萎縮後,至清初,雕漆工藝又開始興盛。

雕漆工藝隨着工匠的流動,它在古代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第2張

清代雕漆

在北京,清代的雕漆工藝繼明代的果園廠之後設立了造辦處漆作,從事雕漆等漆藝製品的專門生產。清代的雕漆由於其造價高昂,多系皇家造辦處產品。清中期,由於乾隆皇帝的喜愛,宮廷監製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風、幾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盤乃至日常擺設,應有盡有。這一時期的雕漆作品構圖嚴謹,雕工精細,圖案繁縟,工藝複雜,形成了雍容華貴、工細柔麗的藝術風格。

較之明代,清代的雕漆有許多顯著的特點。明代雕漆漆色暗紅,清代鮮紅;明代雕漆刀法圓潤,多磨光,清代則刀痕顯露,不打磨;明代的雕漆花紋莊重渾厚,清代則繁縟纖細。此外,明代雕漆的胎骨多爲木胎,清代則兼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清代雕漆亦多剔彩,工匠們常刻出兩色錦地以增加色彩的變化。從題材上看,清代的北京雕漆在花卉蔬果題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寓意吉祥、歌頌太平盛世的題材,圖案空間的處理也普遍採用了開光的形式。

明、清兩代所產的雕漆製品後來多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等處。乾隆之後,隨着國力的衰退,雕漆的製作日益萎縮。到了清末,政治動盪,經濟衰退,皇宮對雕漆器需求銳減,致使雕漆製造一度中斷,雕漆技藝近乎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