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三國時的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什麼時候?主角是誰?

三國時的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什麼時候?主角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的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什麼時候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兄終弟及,是一種繼承製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兄終弟繼,傳子有傳兄之子、傳弟之子和傳嫡子幾種。古代歷史上的夏朝、商朝以及魯國、宋國等實行這種繼承製度。例如魯煬公熙接替其兄魯考公酋的位置,宋微仲接替其兄宋微子啓的位置。

後世的宋朝、元朝也偶爾出現過這種情況,比如宋太祖傳位於宋太宗。根據史料的記載,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雖然明明有兒子繼承皇帝的寶座,不過,在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這就是宋太宗。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三國時期,也有兩次兄終弟及的情況。其中,就孫策傳位於孫權的情況,自然被人們所熟悉了。

孫策傳位於孫權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諸侯,漢末羣雄之一,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

三國時的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什麼時候?主角是誰?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他騎的是一匹快馬,扈從騎兵被遠遠地甩在後面。這時忽然碰到三個人,這三人都是被孫策所殺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雖然孫策向其中一個射箭,那個人隨着弓弦的聲音而倒下。不過,餘下二人當即彎弓搭箭,向孫策射來。孫策面頰中箭。這時,後面的扈從騎兵尋找到孫策,將刺客全部殺死。不久之後,孫策傷勢甚重,自知不久於人世,就請張昭等人,託以後事:“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衆,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要好好輔佐我弟弟!”

緊接着,孫策又招呼孫權,將印綬交予他,對他說:“率領江東兵衆,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在臨終託孤之後,孫策在當天夜間就去世了,年僅二十六歲。對於孫策來說,雖然當時自己有兒子可以傳位。不過,在東漢末年,各個諸侯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孫策雖然表面上佔據而來江東六郡,但是,孫策在江東的地位也不是非常穩固,也即遭遇了不少士族力量的反抗。現在,孫策又遭遇刺殺,所以傳位給年幼的兒子,自然是風險較大的選擇了。

於是,孫策選擇傳位給弟弟孫權,彼時,孫權雖然也比較年輕,但是,相對於他的兒子,孫權顯然具備了執掌大權的年齡條件。對此,在筆者看來,孫權之後的表現,無不體現出孫策當初的選擇是多麼正確。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這場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東吳疆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爲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三國時的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什麼時候?主角是誰? 第2張

對此,在筆者看來,孫策臨終之際,只給孫權留下了江東六郡,而且是內憂外患的江東六郡。不過,經過孫權數十年的努力,不僅讓江東的地盤擴大了數倍之多,還正式登基稱帝,讓東吳和蜀漢、曹魏平起平坐。因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孫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他最後所取得的成就,顯然是超過上一位巨人的。從這一角度來看,孫策選擇兄終弟及,自然是非常正確和明智的。

司馬師傳位於司馬昭

另一方面,司馬師傳位於司馬昭,也屬於兄終弟及的情況。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正元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司馬師,並把自己的四個兒子當成人質送到東吳,向孫亮討好,卻並未得到東吳的大力支援。當初,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經常流膿,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於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二十八日(255年3月23日)痛死於許昌,終年四十八歲。

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師的病逝,無疑是一件比較突然的事情。在司馬師去世之前,他有五個兒女和一個養子(司馬攸)。因此,對於司馬師來說,雖然病逝的比較突然,不過,他依然可以選擇傳位於養子司馬攸。當然,司馬師最終還是將大權交給了司馬昭。究其原因,這不僅是因爲司馬攸實際上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也是因爲相對於缺乏經驗的司馬攸,司馬昭更加適合應對當時的複雜局面。

三國時的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什麼時候?主角是誰? 第3張

最後,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成功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雖然司馬懿成功篡奪了曹魏大權,不過,想要完成對曹魏王朝的取代,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家族遭遇了忠於曹魏勢力的激烈反抗,從而爆發了“淮南三叛”。而就司馬師來說,正是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去世的。在此背景下,讓經驗和能力都比較強的司馬昭執掌大權,纔是對司馬懿家族最有利的選擇。反之,如果爲了一己私利,傳位給自己的養子司馬攸,很可能會讓司馬懿家族走向覆滅。在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成功執掌曹魏大權。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爲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崇陽陵。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爲文帝,廟號太祖。對於司馬昭來說,不僅鞏固了司馬懿家族的地位和權力,更爲西晉王朝取代曹魏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消滅三國之一的蜀漢,更是加速了三國時代的結束。所以,和孫策傳位於孫權一樣,司馬師傳位給弟弟司馬昭,同樣是無比正確和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