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太宗李世民爲何要放死囚回家過年呢?

唐太宗李世民爲何要放死囚回家過年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是個思想開放的時代,思想影響思維,思維引領行動,行動創造奇蹟,在這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典範,他曾放出二百九十名死囚犯回家過年。其實,李世民此仁德之舉,是受到了一個大膽縣官的啓發,此人名叫唐臨。

唐臨(601年—660年),字本德,京兆長安人,年輕時就有很響亮的名聲。武德初年,事太子李建成,先在東宮典書坊任職,後成爲右衛率府鎧曹參軍。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受此牽連,唐臨被外放到山西萬泉縣,擔任該縣的縣丞。

唐太宗李世民爲何要放死囚回家過年呢?

在唐代,一個縣的最高長官爲縣令,縣丞是縣令的佐官,職位僅次於縣令,主要負責文書、糧倉和監獄,有較大的實權。從京官到地方小吏,唐臨沒有抱怨,沒有沒有氣餒,而是竭力輔佐縣令,頗有政績,也很受縣令器重。

貞觀初年,唐臨發現本縣監獄中有十幾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問才知道“皆因未內賦而系”,因爲沒有按時交納賦稅而被囚禁。唐臨很可憐他們,也一直想辦法“營救”他們。來年暮春,連日綿綿春雨,進入一年一度的耕種時節,唐臨突然有了一個念頭,即把這十幾個農民放出去,讓他們參加春耕。

爲此,唐臨對縣令說,“這些囚犯家中都有老婆孩子,如果這時耽誤了耕種,秋冬時就沒有糧食,他們的家人可怎麼過活?請縣令放他們回鄉種地。”縣令害怕他們會藉機逃跑,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唐臨見狀,一拍胸脯說,“縣令大人,這事你不必擔心,出了事算我的,和你無關。”縣令沒有表態,但以休假爲名回老家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爲何要放死囚回家過年呢? 第2張

縣令不在,唐臨作爲縣丞主持工作,於是“悉召囚令歸家耕作,並與之約:農事畢,皆歸系所”。私自釋放囚犯回家,這畢竟是一件冒着天大風險的事,唐臨於是跟這十幾個囚犯立下約定:回家種完地馬上回到縣衙來報到,一個都不能少,人人都要講信用。唐臨“性寬仁多恕”的仁德之舉,“囚感恩,至時畢集縣獄。臨由是知名”。唐臨一舉成名,併成爲當年“感動大唐”候選人之一。

既有思路,又有政績,既標新立異,又敢作敢當,而且感動了一大片人,教化了一大片人,救活了一大片人,唐臨的大膽事蹟很快傳到了長安,傳到了朝廷,也傳到了李世民耳朵裏。很快,李世民調唐臨進京,讓其擔任侍御史,後奉命持節到嶺外追究交州刺史李道彥處置的冤假錯案,“出寃系三千人”,這個數字着實驚人。一時間,唐臨名聲鵲起,後調任黃門郎,封銀青光祿大夫。

唐臨的事蹟,特別是放囚犯回鄉種地的舉動,對李世民很有啓發。縣官能辦的事,皇帝辦得更好。後來,李世民也學唐臨搞了次嘗試。據《舊唐書·太宗紀》載,貞觀六年(632年)十二月,李世民也學唐臨“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到了來年秋天,囚犯“應期畢至”,李世民一高興,全部將其特赦。《資治通鑑》也載,貞觀六年(632年)十二月,“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李世民因爲此舉,成爲歷代帝王實行仁德政治的楷模,雷動一時,萬古流芳。這種心繫蒼生、體恤百姓的博大胸懷,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唐臨的影響。李世民死後,唐高宗李治即位,因才委任,提拔唐臨爲大理卿,主管對監獄和訴訟。李治受唐臨影響,也“親錄囚徒”,並對唐臨的一些做法表示歎服。唐臨活了六十歲,影響了兩代帝王,最終彪榜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