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的自貶表明了什麼?

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的自貶表明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在回到漢中,處死了馬謖以後,又向劉禪上疏,要求自貶三級,劉禪批准了他的請求,將他降爲右將軍,仍然代理丞相。由於劉禪不管事,蜀漢國的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諸葛亮手中,有人據此認爲,諸葛亮的這次自貶,實際上是在作秀。在筆者看來,諸葛亮自貶,雖然也有顯示權威的成分,但要說是作秀則不盡然,因爲這畢竟是一種攬責行爲,也就是主動承擔了責任。尤其是對比一下司馬昭在東興之戰後推卸責任的所作所爲,則更顯得這種攬責的勇氣。那麼,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的自貶和司馬昭在東興之戰後的諉過究竟說明了什麼?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的自貶表明了什麼?

公元228年(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伐魏,魏國隴上三郡背叛響應諸葛亮,這引起了魏國朝廷的高度重視,魏明帝派出大軍,自己也親自來到了西安坐鎮。由於馬謖丟失了街亭,諸葛亮進攻失去了依託,只好退兵。大軍退到漢中後,諸葛亮殺了馬謖,將箕谷失利的趙雲降職,自己則上疏皇帝,說此次出征的失敗,責任都在自己,並請求自貶三級。劉禪批准了他的請求,將諸葛亮貶爲右將軍,代理丞相職務。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十一月,魏國派出三路大軍進攻吳國。十二月,王昶進攻南郡,毌丘儉進攻武昌,胡遵和諸葛誕率領七萬大軍攻打東興,由於東線攻打東興的部隊失利導致整個戰役失敗,史稱東興之戰,又稱之爲東關之戰。在這次戰役中,司馬昭作爲安東將軍,持節都督各軍,也可以算作是整個戰役的總指揮。失敗後,司馬昭說:“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司馬王儀說:“責在軍帥。”司馬昭憤怒地說:“司馬這是想把責任加在我的頭上嗎?”於是將王儀給殺了。

順便說一下,這個王儀官職不高名氣也不大,但他的父親和他的兒子卻很有名。王儀的父親王修,曹操時期任魏國的大司農郎中令。兒子王裒(音:pou),就是那個入選二十四孝之人,因爲侍母至孝而聞名。因爲父親死於不名,終生不仕晉朝。

看這兩人的不同表現,可以說明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心胸不一樣。諸葛亮街亭失利,雖然損失了軍隊,但由於是主動撤兵,又遷回了西縣千餘家人口,還可以勉強說成是有失有得。尤其是,諸葛亮作爲蜀漢實際上的掌權者,如果想搪塞過錯,是完全自己找到這個理由的。但諸葛亮沒有,他在處理了戰場上的具體責任之後,將整個戰役的失利責任完全承擔了下來,這樣的胸襟,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反觀司馬昭,就因爲一句話而殺人,的確是心胸狹隘了一些。三國時期,屬官對長官有其依附性,指責長官有點兒犯忌,但司馬昭這話明顯是找人頂罪的意思,完全沒有考慮自己該承擔什麼,也就是忽略了“春秋責帥”的古之大義。王儀因爲一句話被殺,從司馬昭來說,完全就是一種“殺雞儆猴”的用心,要不是他的哥哥考慮的更爲久遠,怕是任何人都不會再敢有一丁點的語言責難。

二是心境不同。兩人雖然都爲權臣,但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沒有私心,而司馬昭則是在一個敏感點上。諸葛亮雖然也是大權獨攬,也可以“相父”的身份教訓皇帝,但他沒有野心,不怕別人藉此來攻擊他,所以這自貶顯得既權威又正大光明。司馬氏的敏感點是什麼呢?這就是司馬師已經完成了對曹魏朝廷的控制,篡魏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司馬昭雖然不是第一執政大臣,但兄弟倆政治上實爲一體則是毋容置疑的。在這個時候,王儀的指責會讓司馬昭過於敏感,他可能也已經把自家當做皇家來對待,所以纔會有因爲一句話而殺人的舉動。倒是司馬師站的更高一些,自己主動攬責,並追究了司馬昭的責任,將其削去了爵位,這從中也看出了兄弟倆的高下。

三是諸葛亮和司馬師也是有所不同的。諸葛亮上疏給皇帝,而司馬師是直接擔責。上疏說明諸葛亮眼裏還有這個皇帝,意思是說他的所有權限都是皇帝劉禪所授予,而司馬師直接擔責,則說明皇帝已經完全成爲傀儡。

後來局勢的發展,司馬昭掌控大局終於完成了篡魏大業,只是他也在學曹操沒有當皇帝,但這已經是熟了的桃子,只不過是由他採摘而已。倒是他對於東關之戰中失敗的將領沒有再去小肚雞腸般的去追究,也許是從這次事件中接受了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