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朝入主中原後,在絕大部分制度設計方面都效仿明朝的那一套,其中就包括了徵稅制度。清初的土地稅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每戶成丁人口所徵收的丁銀,二是根據每戶持有土地預估收成徵收的田賦。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徵收方式可以做到全面覆蓋,有效防止了偷稅漏稅情況的發生。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

然而,凡事有好處就自然也有壞處。朝廷一方面徵丁銀,一方面徵田賦,從兩方面入手,儘量不讓稅源流逝,可是這裏面卻存在着很大的操作空間。官紳階層利用特權隱漏人丁,奸猾之徒又藉口自家是客籍進行規避,結果丁銀的重擔反倒都壓在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農民身上。時任山西布政使的高成齡就在奏摺中寫道:“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一語道破這種極爲不公的現象。

1712年,清朝完成了唯一一次的全國性地籍清丈工作,之後康熙皇帝下旨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爲徵收丁銀的固定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的生存壓力。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 第2張

1723年,剛繼位不久的雍正皇帝推行了一項在清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稅制改革,即著名的“攤丁入畝”。“攤丁入畝”的核心是將丁銀攤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如此一來,稅收負擔就轉移到土地持有者身上,土地多者多繳稅,土地少者少繳稅,無地者不繳稅,底層農民受益於此政策,生活負擔大爲減輕。因此在地主階層眼中,雍正帝是暴君;而在普通百姓眼中,雍正帝是聖主,是一位真正心繫天下的萬歲。

“攤丁入畝”的實施不僅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生產發展,而且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清朝人口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夕,清朝人口達到了創紀錄的4.36億。不過,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過多人口卻又對清朝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 第3張

在農耕社會中,人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大量人口能帶動巨大的消費能力,從而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然而這種增長有個大前提,那就是社會生產力必須要能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一旦兩者脫節,那麼人多就不是力量大,而是成爲嚴重的社會隱患。

到了清朝後期,人口激增導致沒有土地的貧民越來越多,大量失地農民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成爲流民,流民的擴散又給其他地方治安帶來了嚴重影響,從而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已意識到人口激增帶來的危險性,但由於歷朝歷代帝王都將人口增長視爲是德政的表現,因此並沒有採取什麼手段來緩解這個問題。

雍正推行德政“攤丁入畝”,一件好事怎麼變成了社會隱患? 第4張

最終,大量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貧民選擇了揭竿而起,清朝後期相繼爆發了“川楚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一直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自居的大清王朝終究還是被物產不足這根“稻草”給壓垮了。

從“攤丁入畝”的深遠影響可以看出,即便一項明顯受益的好事,往往也附帶着一些始料未及的後果。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如果爲人處世不能積極擁抱變化,那麼原先的好事也有可能最終變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