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曾國藩是文人出身,他是如何指揮軍隊作戰的?

曾國藩是文人出身,他是如何指揮軍隊作戰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正是滿清國運危機存亡的時刻,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大災難的時刻。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憑着一腔愛國之情,他在戰爭中自學成材,儘管他對建立軍隊,行軍打仗毫無經驗可談,可是他以史爲鑑、以戰爭爲師,從多次失敗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戰陣之法,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湘軍在世有近百年曆史。當年面對太平天國軍的凌厲進攻,清廷的正規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被迫下令各地組織地方武裝抵禦,曾國藩由此創建了湘軍。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其中一部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後來蔣介石把湘軍改造爲半中央軍。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官兵構成不同於其他軍隊

以前的八旗兵和綠營,當兵的爲土著世業,將由銓選調補,軍餉由戶部撥給,兵權握於兵部。清廷原本要求曾國藩幫辦地方團練,腦瓜靈光的他,獨闢思路而行之。讓各地普遍辦團,但不能辦練。辦團嘛就是將居民編成保甲,以利實行管理和控制。辦練實際上就是招募人員,訓練成武裝力量。他親自在省城集中募勇辦練。不久他乘羅澤南、王鑫等率鄉勇一千多人調省城防守之機,把他們改組擴編,開始編練湘軍。

爲了加強控制和指揮,大量任用其親朋好友和門生故舊擔任各級將將,士兵全部來自湖南,以湘鄉人爲主。之後實行士兵由營官親自招募的辦法。各軍各營相對彼此獨立,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統帥,經過這番周密的經營,湘軍成爲曾國藩的私人軍隊了。曾國藩治軍,以思想紀律教育優先,技術性訓練次之。他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裏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使湘軍成爲一支有效地維護封建統治的武裝力量。

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其營制主要採用“束伍”成法。陸軍每營五百人,十人爲隊,八隊爲哨,四哨爲營,轄以營官;餘爲親兵,直轄於營官。各隊以擡槍、刀矛、小槍等長短兵器配合作戰。水師每營五百人,有長龍八艘,舢板二十二隻,每船爲一哨,設哨官;哨官之上,轄以營官。船隻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槍刀矛,以備近戰。湘軍營以上設統領,統領轄數營至數十營不等。其後又在統領下增設分統,以便於指揮。在武器裝備上,湘軍不僅向外國採購洋槍洋炮,還自設兵工廠和船廠,仿造新式武器。

別具一格的作戰方法

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在於,雖然是一介書生出身,但他有明確的建軍標準:“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熟悉歷史的讀者不難看出,是借鑑了漢代部曲武裝及宋代岳家軍、明代戚家軍的創建辦法。

他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以戰爭爲師,從多次失敗中不斷認真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和戰陣之法。湘軍是新招募農民和書生組成的軍隊,其素質和戰鬥力十分低下,而且兵力也遠少於太平天國軍。天京之役湘軍人數最多時也僅12萬人左右,而太平天國軍動輒可以召集五六十萬的兵力。

如何將不諳戰爭的衆多人員迅速組成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他治軍、作戰的原則都是基於這種現實而制訂完善的。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條:

其一,主要採取防守反擊戰法。

湘軍和太平天國軍的火器都是以擡槍、鳥槍和劈山炮爲主。它們射程近、精度差,對無防護的目標殺傷力巨大,但是攻堅能力不足,對防守方比較有利。在野戰肉搏方面,湘軍與久經戰陣的太平天國軍相比差N檔,但湘軍有朝廷和地方士紳財力支持,吃穿用不愁,主要採用防守戰術是揚長避短的好方法。湘軍絕少主動出擊。甚至進攻的時候也儘可能反客爲主,讓對方來採取攻勢。

比如進攻九江等地,湘軍採用紮營壘、掘長壕圍困的戰術。斷絕城池與外界的交通,待其因缺糧戰力低下時再一舉攻克。野戰時採用這種方法也獲得了成功,安慶戰役時,在太平天國軍營壘四周紮營,然後堅守不出,斷其糧汲之道,果不其然,不出十日,太平天國軍因爲缺水而潰敗,兩萬餘太平天國的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其二、行軍紮營有嚴謹規定。

湘軍的“防守反擊”戰術決定了他們對行軍紮營特別重視,有着詳細而嚴謹的規定。每次行軍,以精銳爲前後衛、中間是長夫和輜重。並且派遣斥候巡查四周,避免中埋伏。早上花兩個小時拔營,天黑前要花兩多小時紮營,一天最多行軍六個小時左右,而且各營要互相支援不得冒進,算起來一日行程也就三十餘里。

機動性比較差,但絕少中埋伏或被偷襲。湘軍控制長江以後,經常採用舟船機動,極大地提高了機動性。湘軍每到一地,哪怕只宿一夜,必然深溝高壘,嚴密佈防,營壘未成不得休息、吃飯。要起一丈高、半丈寬的擋牆,上有女牆掩蔽值班士兵,牆外密植鹿砦防止攀爬,鹿砦外面再掘深壕,有相當嚴密的防守配系。

其三、重視查勘地形。

作戰中採取守勢,佔據有利地形十分重要。曾國藩反對只看地圖紙上談兵,主張要實地考察地形,選擇有利地勢來作戰。紮營一定要選擇靠近水源的地方,以免被斷絕汲道。除此之外,儘量選擇高陽之處,切忌紮營於低窪潮溼的地方。查勘地形地形時要輕裝簡行,不要帶太多人馬,以免暴露目標。這種務實作風比起當時其他清軍部隊高明很多。

其四、掌控制江權。

在中國南方水網密佈的地區作戰,水師極爲重要,創立湘軍之始,曾國藩特意從廣東水師請來將佐教習水軍,製造樓船。最初的靖巷水戰,太平天國軍用小船圍攻湘軍水師大船,湘軍水師被全部消滅,曾國藩痛不欲生投水尋死,被隨從救起。由於太平天國軍疏忽大意,沒有窮追猛打,給了他喘息的機會。

從此曾國藩改革水軍,學習太平天國軍戰法,不用大船,改用長龍、舢板,並且從兩廣購買大量英國前膛炮增強水師火力。由於太平天國軍內耗不斷,實力減弱,終於一敗塗地,長江天險從此爲湘軍佔據後,掌控了整個戰爭的主動權。

曾國藩是文人出身,他是如何指揮軍隊作戰的?

作爲一個文人,又是一個做事老實崇尚「笨拙」的人,曾國藩是如何從書生跨界發展,將一羣來自草根的烏合之衆打造成那個時代最厲害的軍隊?

高薪厚餉,給足銀子

要如何把這支民兵團搞起來?曾國藩採取的一種逆向思維,首先反思的是作爲編制內的綠營爲什麼不行?曾國藩總結出來的結論是首先綠營對士兵的激勵機制不行,國家爲了節省財政開支,給士兵的工資非常低,士兵拿到手的錢還不夠家庭的開支,於是很多人開始在外面幹私活,等到了國家行軍打仗時再響應號召入伍,這樣的一支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吸取前人的錯誤,曾國藩創建湘軍,從制度上進行改革實行高薪厚餉制。當時綠營一個士兵的月薪大概是1.3兩銀子,而曾國藩給湘軍一個士兵的月薪是4.2兩,大概是綠營兵的3倍左右。有人以當時的物價計算過,4兩月薪基本上能養活一個普通的四五口之家,也就是一人幹活就可以養活全家,這樣一來,士兵就會專心一志訓練,戰鬥力也就有了保證。

同時曾國藩還對上層管理人員也實行了高薪養廉的政策,當時一個湘軍營官月薪是200兩,其中50兩是基本工資,150兩是額外補助。這樣算下來,一個營官的年薪就是2400兩,這工資在當時是非常高了,所以湘軍裏基本上不會有將領剋扣士兵工資的現象。此外他還制定了額外的績效制度,將領帶兵越多,薪酬就越高,曾國荃打了9年仗回家,一次領回17萬兩,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鉅款。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工資這麼高的湘軍在戰場上能不拼嗎?

將必親選,兵必自募

綠營除了激勵制度有不行外,組織架構也存在不少問題。皇帝爲了防止手下將領擁兵自重,打仗的時候經常是從這支部隊裏調派一部分,再從那支軍隊裏調派一部分,這種東拼西湊的做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軍隊之間打贏了就互相嫉妒,輸了也互不相救,宛如一盤散沙,又談何戰鬥力。

針對這種情況,曾國藩制定了“將必親選,兵必自募”的原則。湘軍招人,都是由統領親自坐鎮,不假手於他人。統領挑選營官,營官挑選哨官,哨官挑選什長,什長挑選勇丁。每一層上級和下級之間,都知根知底,且有選用提拔之恩。不如僅此,湘軍將士之前大多都是同鄉、親戚和師生關係,曾國藩通過這樣的一種鄉黨宗族關係來維繫軍隊之間的團結。

選士人領山農

選士人領山農,意思是挑選那些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爲將領,招收沒當過兵的山野農民爲士兵。這樣看來,曾國藩選人的標準與今天是完全相反。按理說,如果要挑選帶兵打仗的統帥,肯定是找武官,或者是有帶兵打仗經驗的人最合適,但是曾國藩偏偏逆其道而行。挑選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文弱書生來當將領,比如湘軍裏的三名大帥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都是文官出身。

挑選士兵時,曾國藩也是選那些老老實實的山野農民,那些看起來油頭粉面,有市井氣、有衙門氣、在江湖混過的概不錄用。爲什麼這麼選?曾國藩認爲綠營兵之所以靠不住,就是因爲兵源有問題,良民有職業者都不願意去當兵,願意去當兵往往是遊手好閒之徒,這些人一旦打仗,一觸即潰。但是打完了之後抓雞偷狗,他們倒是很勇敢。但爲什麼要挑選這些文弱書生和毫無經驗的農民呢?曾國藩相信精神的力量要遠遠大於身體的力量,勇武之力在於一時,而信仰的力量卻無窮無盡。

重視思想教育

在湘軍之前,中國的正規軍隊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說法的,所以這也算是曾國藩獨創之法。曾國藩認爲:真正厲害的將軍,不但要搞物質獎勵,更重要的是凝聚軍心。所以,曾國藩非常重視部隊裏的思想政治工作。曾國藩抓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訓話。每逢三、八的日子他都會搞一個大集合,在全軍面前訓話,向士兵灌輸雞湯,這樣的講話一講就是兩、三個小時。曾國藩手下的將領也仿效這種方式,日常對手下的士兵進行訓話。有了思想政治上的加持,湘軍不管是紀律上還是凝聚力都更上一層。

當然曾國藩從一介書生到帶領湘軍成爲不敗之王,他的成功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述清楚的,他的治兵策略能帶給現在的企業管理者一定是全方位的。

湘軍對近代中國時局的影響

早在湘軍組建之時,朝廷大臣就向皇帝說過,曾國藩一在籍侍郎,猶匹夫也,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者萬人,恐非國家之福。正因爲如此,清廷對湘軍總是放心不下,對湘軍將領很少提拔重用。在最初幾年,只有胡林翼當上了湖北巡撫,而曾國藩自己長期以來只是以侍郎的空頭銜統領湘軍,沒有任何地方實權。曾國藩牢騷滿腹,曾有過撂擔子的想法。

1860年四月,太平天國軍徹底摧毀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加上英法聯軍北上的危機出現,清廷不得不拉攏曾國藩和湘軍,才逐步開始重用曾國藩和湘軍人才。由於湘軍里人才濟濟,以後就有了“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之說,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枚舉。除曾國藩外,有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人物,成爲晚清歷史顯赫的一頁。全國各地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紛紛投入到其麾下。

曾國藩對中國近代社會的進程有不小影響。

其正面影響主要有:他所創建的湘軍在晚清對外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中日甲午戰爭之牛莊戰役全軍殉國,中法戰爭之淡水大捷。洋務運動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左宗棠因爲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被譽爲民族英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被史學界稱爲“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這名頭亦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鴻章之說。

其負面影響主要有:湘軍在戰爭中、特別是在攻破南京以後,大肆焚掠屠殺,草菅人命,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令人深惡痛絕。晚清末年的袁世凱,效法湘軍創建北洋軍,也搞成了私家軍隊,只效忠統帥而不效忠國家,使得北洋軍閥袁世凱最終竊取國家大權,鬧出了開歷史倒車的笑話。可以說以後的那些軍閥,都是建的私人軍隊。

曾國藩是文人出身,他是如何指揮軍隊作戰的? 第2張

據史料分析,曾國藩不算是天資聰慧之人,在文化學習上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一是用了苦功夫笨辦法,二是善於借鑑他人成功經驗。他把這些用在打仗上,同樣取得了成功,如“防守反擊”的戰術原是太平天國軍最先採用的。戰爭初期就喜歡憑壘據守,使塞尚阿等清軍將領吃盡了苦頭。英王陳玉成最擅長“反客爲主”戰術,以至曾國藩多次叮囑屬下與之作戰時要防止墮入其圈套。但是太平天國軍不能總結這些經驗,而曾國藩卻使之理論化、規範化、制度化,並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能不說這是他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