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屈原的一生被義氣與完美主義貫穿,他最後爲什麼會自殺?

屈原的一生被義氣與完美主義貫穿,他最後爲什麼會自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屈原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前278年,在秦軍猛烈的攻勢與強硬的外交之下,楚國先是失去上庸、漢北,後又丟掉郢都。大難臨頭,唯恐性命不保,楚頃襄王帶着一羣貴族倉皇逃難。

唐玄宗李隆基在兵臨城下之際,也選擇了出逃;靖康之變中,宋徽宗第九子趙構亦是南遷建立南宋。於理,留下了東山再起的可能,於情,卻是狼狽不堪。

完美主義的屈原,第一個接受不了。

屈原的一生被義氣與完美主義貫穿,他最後爲什麼會自殺?

觀察屈原這一生,可以被兩樣東西貫穿,一爲義氣,一爲完美主義。

周顯王四十八年,秦軍小範圍地騷擾楚國邊境,那時屈原19歲,積極組織起家鄉樂平裏的百姓抗敵,一面高談闊論進行思想激勵,另一面嚴謹地討論策略。彼時,他無官無職,卻認爲身爲貴族,應主動承擔起“保護弱小”的義務

楚懷王聽說屈原賢能,於是召其爲官。那時,懷王剛剛34歲,坐上大王不過8個年頭,滿懷抱負,尚可以雄心壯志描述未來,君臣契合,在前320這一年,屈原當上縣丞 ,並把自己的全部交付給眼前這位“看上去還不錯”的大王。

屈原最受重用的時候,出使五國進行外交,在國內展開大範圍的改革活動,由於打破本來的利益格局,因此招來許多人記恨。當時的上官大夫便屢次向楚王進獻讒言,致使屈原降官,成了三閭大夫。

屈原的一生被義氣與完美主義貫穿,他最後爲什麼會自殺? 第2張

之後,這對君臣的關係就變成了“一個扔,一個隨”。

前313年,屈原流放漢北,與此同時,楚軍兩次伐秦,大敗,漢中淪陷。

前312年,楚軍再次損兵折將,國家內無人可用,屈原被重新開啓,出使齊國求援。

前310年,屈原從齊國歸來,卻遭到楚王無端疏遠,逐漸無法參政。

前308年,屈原定居郢都,專心教學。

前304年,流浪在漢北,他前半生致力於抗秦,而彼時楚國的走勢卻是與秦交好,雖身處山野,卻心繫廟堂,鬱郁不得志,作《九章》。不久,又作《離騷》。

前299年,秦王宴請楚王,懷王準備赴會,屈原從漢北的流放之地趕回,力薦此行兇險。

按理說,君臣已經失和,屈原爲何還會竭盡全力維護懷王?出於對家、國、君的義氣。

屈原的一生被義氣與完美主義貫穿,他最後爲什麼會自殺? 第3張

再來看他的完美主義。

猜測人的性格,無外乎兩個途徑:言,行。

言,可看詩詞歌賦,行,就要研究政績了。

礙於一路跌跌撞撞,還未正式出手,就被奸臣或者官方制止,所以 屈原人生中真正拼盡全力做的,唯有變法。

包含六個方面:1,獎勵耕戰,增加賦稅和裝備。2,推舉賢能。3,增強君臣和老百姓之間的聯繫。4,禁朋黨。5,賞罰分明,貴族犯錯與庶民同罪。6,用法律遏制貴族的投機和巧言令色。

不難發現,屈原的變法致力於使國家變好,實質上則試圖衝破根深蒂固的社會風氣,即世族大家壟斷資源,不思進取。

清代末年的戊戌維新,也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美夢,遭受權貴瘋狂反噬,不出百日,維新破產。

於是,我們知道,改革都是一點一滴緩慢進行的,而在封建社會中,手無兵權的學子推行改革,無異於飛蛾撲火。

可是屈原還是做了,不僅做了,還是揹負着貴族大家的仇恨,爲楚國設計出一個諾大的藍圖。這即是完美主義。

再回到文章的開頭,楚頃襄王的逃亡,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你要看到,彼時楚國已經失去大面積的土地,即便能夠東山再起,也損失元氣,無法恢復昔日盛況了。

在這片土地上,屈原曾來往各國使臣之間,也曾用變法耕耘,齊國禮賢下士,開闢學子風華;秦國商鞅變法,系統飛速運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強悍無比。屈原規劃了國家的方方面面,也期待着一個改變。然而結局是,不得善終,連大王都蓋着頭逃跑了。

他能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