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屈原的生平如何?他最後爲什麼選擇自盡呢?

屈原的生平如何?他最後爲什麼選擇自盡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生於硝煙瀰漫的亂世,空負絕世才華和救世之志,卻只能感嘆報國無門,在一次次的打擊和流放中體味憂世、憂生、憂民的精神之痛。在一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直奔汨羅河。 那麼屈原爲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呢?

屈原的生平如何?他最後爲什麼選擇自盡呢?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屈原是春秋時代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據說屈原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屈原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衆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從小便做了許多體恤民衆的好事,博得了衆口一詞的讚譽。

公元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家鄉的青壯男子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這年的屈原19歲,當真可謂英雄出少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剛滿20歲的屈原應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這一年他在鄂渚爲縣丞。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屈原升任楚懷王左徒。這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齊。公元前318年,屈原忙於楚之內政外交工作。五國聯兵攻秦,屈原隨軍而前。周慎靚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屈原開始着手變法改革,制訂並出臺各種法令。此後屈原一直堅持變法改革,始終和舊貴族勢力進行鬥爭。

在政治活動之外,屈原的文學成就也是曠古爍今的: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爲“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爲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屈原主導的變法改革是和楚國的舊貴族勢力爲敵的,必然遭致他們的瘋狂反撲——吳起、商鞅的結局一再證明這點。遺憾的是楚懷王不是秦孝公,可以像秦孝公支持商鞅一樣支持屈原;也不是秦惠文王,即使殺了商鞅也不廢商君之法。楚懷王在重用屈原等人才的同時也寵幸子椒、子蘭、靳尚、上官大夫等佞臣。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

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秦國張儀以割讓六百里土地爲誘餌破壞楚齊聯盟,楚懷王信以爲真並當即和齊國斷交,可到了兌現諾言之事張儀卻說:“我承諾的是我張儀自己的六裏封地,何來六百里?”楚懷王一怒之下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漢中郡淪陷,史稱“丹陽之戰”。

周赧王三年,楚國發兵反擊秦國,在藍田大敗。楚懷王重新啓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目的是讓齊楚兩國締結新的聯盟。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攻取楚召陵。惠文王願分漢中之半給楚,與楚結盟。楚懷王比起漢中的土地,更想要獲得張儀。張儀來到楚國,由於重金賄賂了靳尚,並得到楚懷王寵姬鄭袖進言,得到釋放回到秦國。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蕩立。

屈原出使齊國,回來楚國的時候張儀已經離開,勸諫懷王說:“爲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后悔,派人追張儀沒有追到。周赧王五年,張儀由於不被武王滿意,離開秦國趕赴魏國。屈原仍事懷王爲三閭大夫。懷王領悟到被張儀欺騙,出於一時權宜之計起用屈原爲齊使,當屈原從齊國回來後馬上便被楚懷王疏遠。

周赧王六年,齊宣王欲爲縱長,惡楚之與秦合,遣使遺楚王書,懷王猶豫不決,昭睢力諫,遂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屈原不能參與朝政,極可能通過昭睢等大臣敦懷王合齊。周赧王七年,甘茂取韓宜陽。屈原居住在郢都,設壇教學。周郝王十七年,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攻楚,斬首5萬,取析及左右15城而去。

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與此同時秦也出兵大敗楚國。楚國進一步沉淪。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仍肩負國家責任感的楚懷王嚴詞拒絕。秦無法達成挾持楚懷王輕鬆拿到楚國領地的夙願,無奈下只能一直囚禁楚懷王。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爲王,是爲楚頃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人封鎖通往楚地的道路。懷王逃到趙境,趙國不敢收留他,懷王企圖逃往魏國,但被秦國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此時屈原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楚懷王對他有知遇之恩——正是楚懷王一手提拔了他,也是楚懷王一手將楚國打造成天下聞名的強國;另一方面楚國的衰敗也正是在楚懷王手中開始的。不知屈原是幸運,還是不幸——當楚懷王提拔年輕的屈原時他一定認爲自己碰到了千百年不遇的明君,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可惜的是他只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屈原深深眷戀着自己的國家——他視楚國的山川人民爲父母爲戀人,他窮盡一生爲楚國的富強而奮鬥不息。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就在這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生平如何?他最後爲什麼選擇自盡呢? 第2張

關於屈原爲什麼選擇投江這種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珍貴的生命,歷來說法不一,人們猜測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他是楚國的貴族。先秦採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它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它諸侯只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爲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

屈原著名的詩歌《離騷》,開篇就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說,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系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着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爲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爲表裏。

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離開,他卻在感情上無法拋棄楚國,當祖國亡於秦人之手,他選擇了以身相殉。

二:爲想要完美而死。屈原性格剛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殘忍的。屈原發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楚懷王這樣君王的帶領和無能卻攻於心計不爲民政的同事們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業。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爲百姓做出業績的同事,而赤裸的現實一次又一次的將他扇醒,終於投江。

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此說以近人曲沐爲代表。他認爲“屈原的自殺無非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剛直,是生命在與現實的撞擊中而毀滅”。屈原是出身於華族貴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復存在。

面對楚懷王、頃襄王這樣的昏君,其抱負與志向無法實現,加之羣小的讒害,因而憤感不平,屈原是戰國時代應運而生的一位別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於他堅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對自身“內美”、“修能”的不可動搖的認知,義無反顧地堅持理想。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所以隻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圓滿。

四:爲救頃襄王而死。這是一種較爲新奇的說法。起源與一個民間傳說:懷王死後,楚國已經變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擊,而那時候的秦國經常對楚國進行侵犯,終於攻佔了郢都。傾襄王在被秦國追殺的過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羅江附近的屈原,想問問他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扳回一局,重振楚國。然而秦軍得知傾襄王的想法後追隨而來,屈原爲力保傾襄王,便與他交換衣服當着秦軍的面跳下汨羅江,襄王獲救。

五:以死震醒昏君。此說以近人王之江爲代表。持此說的人認爲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守備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面臨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志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有辦法身諫楚王,哀嘆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屈原在《離騷》篇末有:“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尸諫,是向彭咸學習而來的。

六: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項羽當時也並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說: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

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於荒谷,而隨從他的羣帥們則將自己囚禁於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罰。屈瑕曾多次爲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殺相殉。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

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後病亡於秦。據司馬遷《楚世家》說,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爲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纔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總的來說,屈原憤然自盡的內因似應是理想破滅後的“絕望”,這樣的死,當然不是怯儒或逃避對祖國的責任,而是對現實清醒的認知,是屈原堅守氣節的最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