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垓下之戰時,項羽爲什麼沒能以少勝多呢?

垓下之戰時,項羽爲什麼沒能以少勝多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項羽從此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五年後,項羽兵敗垓下,都是以少擊多 爲何項羽沒能在垓下之戰重複鉅鹿之戰的傳奇?

垓下之戰時,項羽爲什麼沒能以少勝多呢?

項羽之勇,千古無二,項羽的勇猛不僅體現在力氣上,還體現在打仗上。滅秦的功勞幾乎是項羽的,鉅鹿一戰,項羽率領的楚軍,九戰九捷,擊敗秦軍主力,並坑殺了20萬秦軍,而鉅鹿之戰之前,秦軍在章邯和王離的帶領下,連續消滅了陳勝、吳廣和項梁的起義軍,攜勝利之威包圍了在鉅鹿的趙軍,趙軍只能向其他諸侯求救,如果秦軍消滅了趙軍,其他起義勢力將會失去一股強勁力量,脣亡齒寒,楚國和魏國相繼派出援軍,魏國名將陳餘派遣5000精兵嘗試救援,結果全軍覆沒。

楚軍統帥宋義懾於秦軍的勇猛,在安陽停止不前,項羽以宋義畏敵爲由殺了他,年輕氣盛的項羽成了楚軍主帥,立馬率軍渡過漳水,並打破所有煮飯的工具,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楚軍在項羽的率領下勢不可擋,秦軍完全沒有應對措施,加上內部矛盾重重,章邯投降了項羽。

彭城之戰是項羽的巔峯一戰,是典型的速戰速決,長途奔襲,以少勝多戰例。公元前205年,齊國反叛,項羽出兵平叛,本來就對分封不平的劉邦藉此機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率六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迅速襲擊彭城,項羽此時大軍還在齊地,齊地還沒有完全穩定,項羽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只率領了3萬騎兵回救彭城。

楚軍勇猛,半天就擊潰了劉邦的60萬大軍,他本人的家眷也落入項羽手中,只帶10騎逃回滎陽。這兩次戰役項羽都是以少勝多,一次是5萬擊敗20萬,一次3萬擊敗六十萬,但在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是10萬,漢軍是60萬,項羽的實力還比前兩次強,爲何不能再造輝煌?

鉅鹿之戰是項羽一生軍事生涯的巔峯之作,也是一場被寫入歷史教材的經典戰役。那是公元前207年的事情了。當時,項羽率領5萬楚軍,奉命前往鉅鹿救援被秦軍包圍的趙軍。秦軍有40萬人之多,戰鬥力十分強大。其主帥章邯、副帥王離,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章邯更是剛剛打敗並殺掉項羽的叔父項梁,勢頭正猛。在這樣一支如狼似虎的軍隊面前,任何敵人都會感到恐懼,不敢主動挑戰。

有沒有人敢試着挑戰呢?有。魏國名將陳餘曾經派5000士兵前去探一探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5000士兵一到那裏就全軍覆沒,連渣都沒有剩下。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敢輕舉妄動。楚軍主帥是上將軍宋義,宋義認爲,最好等秦軍和趙軍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人之利。便把軍隊停在安陽,此後逗留了46天,不再前進半步。

實事求是地說,這未免不是一個有價值的辦法。不過,年輕氣盛的項羽坐不住了。他怒斥了宋義一番,隨後殺死了他。於是,時年25歲的項羽就成了楚軍主帥。項羽是一個急性子人,他掌握軍權後,立即率軍渡過漳水。爲了表示決一死戰、不勝即死的決心,項羽命令軍隊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天的糧食,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秦軍。俗話說:“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秦軍固然驍勇善戰,但在項羽這羣不怕死的軍隊面前,還是稍遜風騷。項羽的軍隊首先包圍了王離的軍隊,經過九次血戰,終於將之全殲,並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隨後,項羽軍隊氣貫長虹,在污水與章邯主力部隊進行決戰,再次擊敗秦軍。

以5萬對陣40萬,項羽兩戰皆勝,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不僅如此,在項羽大軍的壓迫下,章邯率領20萬大軍主動向項羽投降,結束了規模宏大的鉅鹿之戰。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項羽將20萬秦軍坑殺在新安城南。

5年後,項羽又一次遇到寡不敵衆的狀況。時間:公元前202年12月。地點:垓下。敵人:劉邦60萬漢軍。這是一場看上去很詭異的戰役。因爲就在一年前,項羽和劉邦才簽訂著名的“鴻溝和議”。按照協議,楚國和漢國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爲界,劃分天下。隨後,項羽率10萬大軍撤走。劉邦也打算撤軍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項羽撤軍之際進行偷襲。

劉邦一聽,這計策挺好,便批准了,率領大軍向項羽突然發起進攻。劉邦深知自己的軍事纔能有限,無法擊敗項羽,便約定於韓信、彭越一同出兵攻打項羽。沒想到韓信、彭越沒有如約出兵,導致劉邦孤軍作戰,結果被項羽大軍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劉邦無奈之下,問張良怎麼辦。張良再次獻計,“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將大片土地封給韓信、彭越,換取他們出兵援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韓信、彭越率領全部軍隊南下,與劉邦大軍一起將項羽軍隊重重圍困在垓下。

這時候,項羽還有10餘萬人,而劉邦軍團總人數達到了60萬人。雙方人數對比爲1:6。雖然在最初,項羽一度挫敗敵人的進攻,但戰役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漢軍主帥韓信手裏。經過反覆拉鋸作戰,楚軍越打越沒信心,在一曲楚歌的影響下,士氣徹底崩潰。

到此,項羽自覺大勢已去,率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漢軍緊追不捨,項羽被迫自刎於烏江邊。

垓下之戰時,項羽爲什麼沒能以少勝多呢? 第2張

都是以少擊多,爲何項羽沒能在垓下之戰重複鉅鹿之戰的傳奇?這要從三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是自己。從數量上看,鉅鹿之戰時,項羽只有5萬人;在垓下之戰時,項羽還有10餘萬人。但是,出現在鉅鹿之戰時的楚軍,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血氣方剛,誰都不怕。在冷兵器時代,“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旦士氣被激發起來,是可以一舉擊潰優勢敵人的。而出現在垓下之戰時的楚軍,雖然數量多,可由於接連打仗,已經疲憊不堪,加之糧草匱乏,士氣降到谷底。再加上韓信巧妙使用“四面楚歌”的策略,誘發楚軍士兵的思鄉之情,使得楚軍全無鬥志。這樣的仗,怎麼打?

二是敵人。鉅鹿之戰時楚軍的敵人,是秦軍。秦軍戰鬥力強,這不假。秦軍主帥章邯、副帥王離是百戰之將,這也沒錯。不過,在秦朝末年,朝廷暴虐,義軍四起。秦軍到處滅火,已是身心疲憊。就像紙糊的老虎,遲早會被打回圓形。垓下之戰時項羽的敵人,卻是正處於上升階段的漢軍。這是一支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全面碾壓楚軍的軍隊。漢軍主帥更是一代名將韓信。韓信比之章邯、王離,高明瞭不止一個檔次。在韓信的統領下,彭越、英布等將領均有上佳表現。這樣的仗,怎麼打?

三是環境。在鉅鹿之戰時,項羽雖然只有5萬人,敵衆我寡。可他還擁有幾十萬友軍。雖然大多數時候,這幾十萬友軍只是扮演“打醬油”絕色,但畢竟是自己人,至少不會在背後對自己捅刀子。更重要的是,項羽等反秦義軍是正義的一方,當時的大環境,對項羽等反秦義軍是有利的。

到了垓下之戰,環境已經悄然發生轉變。由於項羽性格暴虐、喜怒無常、刻薄寡恩,又殺害了楚義帝熊心,讓全天下的人都站到了他的對面。可以說,項羽所到之處,皆是敵人。他遲早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只不過,因緣際會,歷史之手將他推到了垓下這個絕境。這樣的仗,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