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揭祕:衛國曆史上究竟經歷了幾次內變?

揭祕:衛國曆史上究竟經歷了幾次內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周時期的衛國政權變化極具特點,因該國春秋前期的北狄之禍而淪爲小國。發生於這一小國的政權變化也是國內各政治力量之鬥爭在政權結構中的反映。

但各政權要素間的第一次較量多實現不了政權結構的平衡,在政權爭奪中被清除了的政治勢力潛伏朝中不久即會反攻成功,重新進入政權結構,甚而取得政權結構中的支配地位這使衛國的政權變化常具有連鎖性特點。

六次衛國連鎖性政變

衛國這些連鎖性的內變發生過多次。

第一次,東周初衛桓公欲赴周平王之喪,桓公之庶弟州與石勾結乘餞行之機刺殺了衛桓公,自立爲君。不久石厚之父石藉故將二入誘至陳國並使陳國拘捕之,他大義滅親,殺掉了人,其後與羣臣扶立桓公之弟衛宣公執政。

第二次,衛宣公的少子朔與母親宣姜設計謀害身爲世子的異母兄急子朔的胞兄壽代急子赴難,結果壽與急子相繼被害,衛宣公受驚而死。公子明得以襲位,是爲衛惠公。

衛惠公上臺不久,爲鄭國之事率兵外出,急子與壽的餘黨乘機作亂,在國內另立新君,惠公聞變後逃至齊國避難。而十年之後,齊裏公率數國之兵伐衛成功,衛惠公又得以復位。

揭祕:衛國曆史上究竟經歷了幾次內變?

第三次,衛惠公的兒子衛懿公因好鶴而貽誤國政,在北狄的猝然進攻下倉皇而戰,被斬殺於亂軍中。羣臣舉國撤退至漕邑時扶立了新君衛戴公,戴公不幸患病而死,齊桓公遂在衛臣的請求下送衛文公返國爲君。

第四次,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執政時,晉文公重耳要報當年流亡期間受衛文公之拒而餓困五鹿之仇,藉故率大軍攻入衛國。衛成公見禍不能免,遂讓大夫元晅協助胞弟叔武攝國事,自己避居襄牛,晉文公將衛國大片土地割與宋國。

濮之戰後,晉文公接受了叔武之請,欲恢復衛成公的君位,但衛成公卻輕信衛公子犬的挑撥之言而疑忌叔武,致使先驅回國的犬斬殺了忠心耿耿的叔武。衛成公雖然恢復了君位但輔佐叔武守國的元含憤奔晉,爲叔武申冤。

晉文公遂在他組織的河陽會盟上,請周王協助組成專門審案班子以斷衛國君臣的獄訟,最後斷定衛成公理虧而拘捕了他,會盟後將其押至洛陽,囑咐晉國隨行的醫衍伺機鴆殺之。同時晉國扶立衛公子瑕爲君而元晅輔佐之。

不料醫衍在洛陽囚室中殺衛成公不果,衛臣寧俞又利用晉文公對鬼神的迷信而多方活動,終使衛成公獲釋。衛成公祕密聯絡衛公子瑕手下的幾個失意大臣爲內應,發動突襲,斬殺了子瑕和元,衛成公二次復位。

第五次,春秋後期,衛獻公懷疑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有叛亂之形,藉故羞辱和懼嚇他們,引發了二人的反叛。衛獻公被迫逃至齊國,衛殤公被立爲君。十二年後,寧殖的兒子寧喜與逃亡在外的衛獻公達成祕密協議,有條件接納獻公復國。

揭祕:衛國曆史上究竟經歷了幾次內變? 第2張

寧喜率甲兵擊敗孫氏家丁,趕走孫林父,殺殤公,衛獻公復位。逃亡的孫林父依附晉國,一度說服晉國執政拘囚了入晉會盟的衛獻公與寧喜,在齊國晏要的力爭下晉方釋放了衛國君臣。君臣受釋回國不久,衛獻公不滿於寧喜的擅政,組織兵力向寧府進攻,混戰中寧喜被殺,衛獻公又恢復了君權。

第六次,春秋末期,衛靈公的太子蒯聵深惡靈公夫人南子的作風品行,因謀刺南子事敗,被靈公驅逐,逃往晉國。靈公死時將君位交給蒯聵之子輒,是爲衛出公。後來蒯與出公輒父子爭國,晉與齊各援助一方。

相距十二年後,衛國執政大夫孔悝的母親孔姬祕密接弟弟蒯聵至家,並串通孔氏家臣劫持了兒子孔悝,挾孔悝而發動兵變。衛出公帶大批寶器棄魯,衛莊公蒯聵即位爲君。莊公即位之後,疑孔悝而逐之,又患府庫寶器之失而欲召回兒子出公,莊公次子疾聞訊後使人劫持莊公,逼其放棄召回出公的主張。

兩年後,晉國因故伐衛,衛人逐走莊公,莊公與次子疾被戎人所殺,又經過兩番君位變化,逃亡的出公輒復國。復位後的出公輒與諸大夫不陸,旋即被逐,繼位的悼公臣服於晉,依附趙氏,衛國開始了在戰國之世的發展階段。

君位反覆失而復得

衛國的君位呈現多次失而復得的變化特點,衛國政權結構中多種政治勢力並存時,他們之間的關係及其所導致的政局走向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變化。如在第五次政權變化中,當時上卿孫林父、亞卿寧殖與公孫剽結交爲黨,暗結晉國爲外援,合成強盛勢力。執政的衛獻公疑其有叛心,一因無有證據,二因畏其勢力,故而含忍不發。

而後獻公侮辱孫寧二人,孫林父不滿於獻公的戲侮,欲發動政變,但終是摸不透獻公的心思。回家後他一面整頓家甲,一面派兒子孫入朝打探獻公口氣,獻公聽孫蒯說父親正染疾暫住河上之地調理,遂使樂工於便宴前歌《巧言》之詩,此詩主要斥責居河的小人爲亂事的根由。

孫林父從兒子那裏知道了這些情況後,料獻公對自己怨恨頗深,遂與寧殖迅速調兵包圍官室。衛獻公派出官召衆大臣增援,見無人前來,懼而出逃齊國。這次政變是孫氏和寧氏兩股私族勢力在衛獻公的壓制、挑逗下聯合對付公室並取得勝利的政治行爲。事變後衛殤公剽爲君,孫、寧私族勢力在政權結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後來,衛獻公襲取衛國邊邑而居,派使潛入衛都,暗結襲父寧殖之位的左相寧喜,兩股政治勢力以“政由寧氏”爲條件達成合作,決意消滅孫氏,復獻公君位,並約公子鮮證其盟誓,不久後政權又落入獻公手中。

結語

多種相反對的政治勢力並存於同一政權結構的情況數次出現於衛國。多種政治勢力爲爭奪政權結構中的核心位置互相利用,相機結合,反覆爭鬥,表現出每一政治勢力在政權結構中的時消時長,時起時伏,衛國政治局勢的變化因而也極爲複雜。衛國執政者爲頻繁的內亂所困擾,他們常常依附別國或者被大國所控制,因而很少有獨立、主動和影響政局的外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