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

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按照正史記載,秦瓊是大唐開國第一勇士,陣前單挑從未遇到過對手,很早就被唐高祖李淵封爲上柱國、翼國公,無論是戰功還是爵位,在玄武門之變前,都不是白丁(沒有任何爵位勳位)的尉遲敬德所能比擬的。於是有人說:在唐朝,上柱國就是特級戰鬥英雄,大唐開國名將中,受封上柱國的僅秦瓊一人。但是我們細看新舊兩唐書就會發現:秦瓊不但不是大唐開國唯一上柱國,而且也不是受封最早的一個,在他之前,李淵至少已經封兩人爲上柱國。

之所以說“至少”,是因爲正史篇幅有限,可能有些人受封上柱國而沒有載入史冊。咱們今天要說的這兩個秦瓊之前的上柱國,大家都耳熟能詳,無論正史還是演義中都有他們的名號。討論這三位上柱國的受封過程,能夠讓我們瞭解古代軍功制度,並知道“策勳十二轉”跟上柱國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果花木蘭生在唐朝,也能跟秦瓊一樣受封上柱國。

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

一、三位上柱國的姓名及受封時間

我們根據《新唐書·列傳第十七》《舊唐書·列傳第十七十八》,能夠理清這三位上柱國的成名受封脈絡。

第一個(是咱們今天說的三個人中的第一個,未必是大唐第一個)受封上柱國的,是王君廓,也就是演義小說中的瓦崗五虎將排名第二或第三(不同版本排位不同)的大刀王君可。

事實上王君廓根本就沒參加過瓦崗軍,他就是一個從小就不學好的無賴:“少孤貧,爲駔儈(馬匹交易的經紀人,屬於牙行,也叫馬牙子),無行,善盜。”

看《新唐書·列傳第十七》的記載,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纔是“血滴子”的發明人:“竹笱(一種大肚子大嘴細脖子的捕魚工具)如魚具,內置逆刺,見鬻繒者,以笱囊其頭,不可脫,乃奪繒去,而主不辨也,鄉里患之。”

這個鄉村無賴潑皮王君廓,在隋末亂世拉起了數千人的盜夥,並引起了李淵李密的重視,同時要招安收編。王君廓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先去投奔了李密。因爲李密一時間收編了很多小山頭,像王君廓這樣的中等規模的“綹子”大當家,是得不到重視更當不上內馬軍外馬軍統領的(密不甚禮)。

坐冷板凳的王君廓一氣之下帶領上萬本部人馬投奔了李唐,得到了高官厚祿:“授上柱國、假河內太守、常山郡公,遷遼州刺史。”

王君廓投奔李密受冷落,是隋恭帝楊侑義寧元年,投唐受封上柱國,是在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轉過年來,李密敗了,李勣(當時還不叫李勣而叫徐世勣或徐茂功,爲方便起見,統稱其爲李勣)也被李淵收編,成了大唐第二位上柱國。

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潰而投唐,李勣實際是全盤接收了李密的地盤、收攏了瓦崗軍餘部:“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並據之。”

有人馬地盤的李勣並不想當皇帝,他以李密的名義,獻出了全部地盤和軍隊,李淵大喜過望,自然大加封賞:“詔授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加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甲第一區。”

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 第2張

當李勣受封大唐上柱國的時候,秦瓊秦叔寶還在王世充那裏當“身在鄭營心在唐”的龍驤大將軍呢。李勣投唐後,秦瓊陣前起義,帶着程咬金牛進達等數十人投奔了李世民,李淵雖然好話說了一大車,又是送金酒瓶又是要割肉,但是卻沒有給秦瓊任何封爵。直到擊敗宋金剛、逼降尉遲敬德,秦瓊纔得到了上柱國的勳位,時間是武德三年四月之後。武德四年,秦瓊在討平王世充竇建德之後,才受封翼國公,可以跟王君廓李勣並稱大唐開國三上柱國了。

二、上柱國與策勳十二轉的關係

讀者諸君可能都學過《木蘭辭》,那裏面有一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秦瓊歷經二百餘戰,流血數斛,這才受封上柱國,賞賜數千萬。那麼他這個上柱國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咱們看看唐朝奸臣李林甫主編的《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就會知道,在軍功制度公平公開公正的秦漢和大唐,策勳十二轉,跟上柱國是畫等號的。

唐朝最有權的部門,是吏部,這個吏部只有一個正三品尚書兩個正四品上侍郎五個從五品上郎中六個從六品上員外郎,加上主事、令史、書令史、掌固,總共纔有三百一十個人的編制。

人數雖然不多,但權力卻大的沒邊兒:“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封爵策勳之制,權衡殿最之法,悉以諮之。”

這三百一十個人每天忙得腳打後腦勺,主要工作就是統計文臣武將的政績和戰功,統計出來後擬定封賞草案,報皇帝批准後昭告天下——李淵冊封王君廓李勣秦瓊爲國公、上柱國,並不是他自己臨時起意,而是司勳郎中和司勳員外郎打好算盤,報請吏部尚書審閱,最後才由吏部尚書擬好封賞公文,請李淵簽字蓋章。

因爲咱們今天主要說的是上柱國,所以就不提主管公侯伯子男的司封郎中、司封員外郎了,他們的工作程序,跟司勳郎中報批上柱國,基本是一樣的。

司勳郎中手裏有兩小冊子,其中一個是前線上報的“功勞簿”,另一個就是考覈標準。“功勞簿”進貨主事令史覈驗沒有太多虛報之後,就要比照“十二轉”來決定給戰將什麼勳位稱號了:“凡勳十有二等:十二轉爲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爲柱國,比從二品;十轉爲上護軍,比正三品;九轉爲護軍,比從三品;八轉爲上輕車都尉,比正四品……”

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 第3張

按照這個標準,王君廓李勣和秦瓊的功勞都夠十二轉了,吏部就可以打報告請皇帝冊封他們爲上柱國了。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犯渾,在軍功勳位上都極其謹慎,因爲一個操作不當,就會引起前線將士強烈不滿,倒戈譁變都有可能,王君廓就是因爲李密賞賜不公,才跳了槽。

如果秦瓊戰功不夠十二轉,李淵就是再怎麼感動,也不可能封他爲上柱國——李世民不幹,尉遲敬德不幹,甚至程咬金牛進達可能也不幹——榮譽重於生命,送不得人情!

三、王君廓李勣秦瓊是怎麼湊夠十二轉戰功的

秦瓊的戰功,毫無疑問是夠十二轉的,要不是戰功考覈十二轉封頂,二十四轉都有可能。這時候咱們就要來看一看古代戰功的“一轉”是怎麼算的。

唐朝的六部是互相制約的,比如在功臣賞罰上,就是兵部負責記錄統計,而論功過定賞罰,是吏部的職責。兵部也出臺了功勳“轉數”的規定:“若牢城苦戰第一等,酬勳三轉……凡破城、陣,以少擊多爲‘上陣’……常據賊數以十分率之,殺獲四分已上爲‘上獲’……凡上陣上獲第一等酬勳五轉,上陣中獲、中陣上獲第一等酬勳四轉……其雖破城、陣,殺獲不成分者,三等陣各酬勳一轉。”

這段古文可能把大家都看糊塗了,那咱們就用最簡單的大白話來解釋一下:每次戰鬥中表現最突出的那位將領,可以獲得“三轉”功勳,雙方兵力都達到了一定規模(太小的戰鬥不算數),在以少勝多的戰鬥中殲滅(斬殺俘虜)敵人百分之四十兵力,就可以獲得“五轉”功勳。其他斬將級別、在戰鬥中發揮什麼作用,都由上級負責計算轉數。多次戰鬥的功勳可以累加,湊夠十一轉,可以受封柱國,十二轉以上,封頂了,就是上柱國。

秦瓊的戰功無疑是夠十二轉的,而且是經過考覈的:“錄前後勳,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

請注意,是“錄前後勳”,也就是可以說秦瓊是“積功而爲上柱國。”

這時候讀者諸君可能要產生疑問了:王君廓和李勣,剛投入大唐,寸功未立怎麼也稱了上柱國了?說好的公平公正公開呢?這時候咱們就要回過頭看正史了:王君廓李勣受封上柱國的時候,是沒有替唐朝打仗,但並不等於寸功未立——他們是帶着功勳過來的。他們自帶的功勳,就是人馬刀槍和地盤。

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國分別都是哪些人?與策勳十二轉有什麼關係呢? 第4張

換算下來,王君廓的投唐的時候,帶了上萬人馬和搶來的糧草輜重,足夠十二轉,至於李勣,那就更不用說了,隨便一個州郡獻出來,也夠十二轉,而秦瓊陣前起義,只帶了幾十個人,連一轉都夠不上,所以他後來只能攢人頭湊轉數。

李密帶着兩萬人馬投降李淵的時候,也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盤,以爲自己咋也能鬧個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噹噹:從入關者尚二萬人,謂其徒曰“山東連城數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盡當歸國。比於竇融,勳亦不細,豈不以一臺司見處乎?”

李密所謂的“山東連城數百”,被李淵記在了李勣頭上,所以李勣成了上柱國,李密只混了個光祿卿,這才羞愧難當,再次出走、反叛、被殺。

從這三位大唐開國三位上柱國的履歷,我們知道了《木蘭辭》中花木蘭策勳十二轉,是可以跟王君廓李勣秦瓊一樣受封上柱國的。而尉遲敬德程咬金都沒有受封上柱國,原因也各不相同:尉遲敬德屬於被圍投降而不算起義,他帶的多少兵,都被換算成了秦瓊的功勳“轉數”,不像王君廓李勣是帶着人馬地盤自己主動投奔的,有多少功勳轉數,都是他們自己的。

至於尉遲敬德和程咬金也身經百戰,爲什麼湊不夠十二轉功勳,那就更好理解了:尉遲敬德給李世民當大保鏢,有多少功勳都算李世民的,而程咬金跟在秦瓊身後撿漏,要湊夠十二轉功勳,也相當困難。好不容易尉遲敬德程咬金有了獨自帶兵的機會,大唐基業已定,唐軍再打仗,都是以壓倒性優勢取勝,一次獲得四五轉策勳的機會基本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