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淮南王爲什麼不肯列侯封邑?漢文帝爲何要強行易之呢?

淮南王爲什麼不肯列侯封邑?漢文帝爲何要強行易之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西漢淮南王故事,歡迎關注哦。

文帝即位之初,將三個位於淮南國疆域內的列侯封邑, 從淮南國遷出,在漢王朝直轄的郡中重新安置。三位列侯的賦稅收入改由新的侯國支付,原來的侯國恢復爲縣,其賦稅轉歸淮南國所有。這樣易侯封邑,使淮南王得到“三縣之實”,漢王朝則損失了相應的稅收。但是,爲何淮南王不肯,而文帝要強行易之呢?這就要淮南國及淮南王劉長說起。

淮南王國首置於漢四年,第一任淮南王是英布。漢十一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爲淮南王,都壽春,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

淮南國在諸侯王國中面積數一數二,地廣千里,實力相當強勁。英布謀反時,薛公爲劉邦分析局勢,認爲英布可以有三種策略,使用上計,崤山以東非漢有也;使用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使用下計,也完全可以消滅周邊的諸侯王國。可見其實力足以威脅漢王朝中央政權。

淮南國與吳、楚等同姓諸侯國接壤,因其實力強勁,容易裹挾這些諸侯國來反抗漢王朝。淮南國也與閩越、東甌、南越接壤,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未能真心歸附,容易被招募利誘。這是破壞中央政權穩定的巨大隱患。

淮南王爲什麼不肯列侯封邑?漢文帝爲何要強行易之呢?

淮南地區的軍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夾江而治的廬江、豫章二郡,沿江曾形成生產能力很強的造船基地;豫章郡有着重要的軍事航運能力,是下吳楚、徵南越的重要軍事基地

淮南王劉長是高祖劉邦的第七子,不到三歲被封爲淮南王。淮南屬於南楚地區,其風俗與西楚相類,自古以來僄勇輕悍,好作亂。劉長在性格尚未成熟的幼年時期開始,到文帝即位,在淮南國做了近二十的王,受到淮南風俗習氣的浸染,使他形成了驕縱不法、姿意妄爲的性格。

由於呂后對劉氏宗親的殘害,在功臣集團“誅呂安劉”之時,高祖在世的兒子,僅剩下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劉長也因此成爲皇帝的候選人。因爲劉長較爲年少,且母家惡,又和呂后關係密切等原因,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但這滋生和助長了他的政治野心,此後他在淮南國的種種譖越愈制,與之不無關係。

淮南王爲什麼不肯列侯封邑?漢文帝爲何要強行易之呢? 第2張

於是在文帝即位後,淮南國最先成爲朝廷的腹心之疾。易侯邑就是指向性很強的針對淮南國的一項詔令。

被文帝從淮南國遷出的三個侯國應是蓼、鬆茲和軑。

蓼(音liǎo)侯孔聚從秦二世二年就跟隨高祖劉邦,因軍功曾任左司馬、將軍、都尉,後來成爲韓信的左膀右臂,三次從擊項羽,於高祖六年正月被封爲蓼侯。

鬆茲侯徐厲以舍人從起沛,以郎吏入漢,在還定三秦時,俘獲了雍王章邯的家屬(以此推測,徐厲很可能是灌嬰的屬下)。呂后四年,他因爲曾擔任常山王丞相而被封侯。

軑(音dài)侯利倉也是很早就跟隨劉邦的功臣,但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時期戰功有限。惠帝二年,以長沙王丞相身份封爲軑侯。利倉於呂后二年卒,其子利豨(音xī)襲爵。(利倉的夫人,就是長沙馬王堆漢墓1號的主人辛追。)

這三位列侯都不是非常有名,但他們的力量仍不可小覷。他們身爲功臣集團之一員,很早就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也積攢了廣闊的人脈。

按照漢初制度,列侯例不就國, 封邑在漢王朝直轄郡的列侯大都居住在長安,而封邑在諸侯王國的列侯,大多居住在王國的都城。這樣,淮南王就有機會和這些列侯建立起密切的關係,使之爲淮南國所用,從而增強淮南國的實力。

淮南王爲什麼不肯列侯封邑?漢文帝爲何要強行易之呢? 第3張

易侯邑與列侯之國的組合拳,也讓淮南王失去了舅舅趙兼這個強援。

文帝之前, 王子封侯例皆置侯邑於本王國內。如惠帝元年,長沙王子吳淺封便侯, 邑在桂陽郡,屬長沙國;呂后二年,齊悼惠王子劉章封朱虛侯,邑在琅邪郡,屬齊國;楚元王子劉郢客封上邳侯, 邑在薛郡, 屬楚國。

王子如此, 王之外戚也是如此。文帝元年,封齊王舅父駟均爲靖郭侯,靖郭就在齊國境內。

王子侯和外戚侯一般都住在王國的都城,是諸侯王身邊的重要人物。

淮南王幼年喪母,封爲淮南王后,舅舅趙兼成爲陪伴在他身邊的最親近的人,對劉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爲有易侯邑的詔令,趙兼被封爲列侯時,他的封邑沒有按照慣例設在淮南王國,而是位於河東郡的周陽。列侯之國詔令下達後,他也只得離開劉長,回到封邑。

繼淮南之後, 文帝又在齊國推行“易侯邑”和“列侯之國”政策,以削弱齊王勢力。文帝四年五月, 齊悼惠王劉肥的十個兒子同時封爲列侯, 而其侯邑似皆不在齊國境內。齊哀王劉襄的舅父駟均,初封時的侯邑靖郭屬於齊國,後來似乎也被改封到鄔。

但“易侯邑”之詔令並未在其他的王國繼續推行。文帝八年封劉長的兒子爲列侯時,劉安爲阜陵侯,劉良爲東城侯,其邑皆在九江郡,是淮南國舊地。其後,文帝又封了幾個列侯, 而其侯邑仍有在王國中者。如十年封召奴爲犁侯, 其邑 在當時的樑國。十四年封孫單爲缾(音píng)侯,其邑屬齊國。這表明,文帝在淮南國和齊國的做法並未形成制度,“易侯邑”只是針對性很強的權宜之計,目的就是削弱文帝即位初期淮南國和齊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