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張仁願爲什麼要築受降城?有哪些關於築受降城的詩?

張仁願爲什麼要築受降城?有哪些關於築受降城的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張仁願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李益,曾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登上了塞外的受降城,並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句。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張仁願爲什麼要築受降城?有哪些關於築受降城的詩?

塞外征塵起,明月亦如霜。站在苦寒之地的邊塞,詩人心中泛起複雜的情愫。

這受降城,是唐朝著名將領張仁願所造。

張仁願(?-714年),原名仁亶,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朝宰相、名將。張仁願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後任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擊退突厥默啜可汗的進犯,兼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繼位後,張仁願被召回,授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但不久又被任命爲朔方軍大總管,防禦突厥。

最爲重要的是,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地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當時,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爲界,而在黃河北岸有一拂雲祠。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禱,然後再發兵南下。708年(景龍二年),默啜統帥全軍西攻突騎施(西突厥部落),後方兵力空虛。張仁願便上奏朝廷,請求乘機奪取漠南之地,並沿黃河北岸修築三座首尾相應的受降城,以斷絕突厥南侵之路。

張仁願爲什麼要築受降城?有哪些關於築受降城的詩? 第2張

奏疏送至京城後,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太子少師唐休璟表示反對,並道:“兩漢以來,朝廷都是北守黃河,如今在敵虜腹地築城,興師動衆,勞民傷財,最終只怕還是要被敵虜佔據。”張仁願執意請求,最終得到中宗同意。

據說,張仁願築受降城時,沒有設置壅門、曲敵、戰格等守備設施。曾有人問道:“邊城沒有防守設備,行嗎?”張仁願說:“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敵人打到這裏,應當全力出戰抗擊,敢回頭望城的人都該斬殺,何必設置守備,養成退守的習慣呢!”後來,常元楷接任朔方軍總管,開始修建壅門,議論之人更推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清人顧炎武也曾寫過受降城。

古北口

清顧炎武

霧靈山上雜花生,山下流泉入塞聲。

卻恨不逢張少保,磧南猶築受降城。

流年逝水,一切都在成爲陳跡。可是,就在成爲陳跡的遺蹟中,古人的勇氣、智慧、志向,始終激勵着後人,讓人追懷。

張仁願爲什麼要築受降城?有哪些關於築受降城的詩? 第3張

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又加鎮軍大將軍。開元二年(714年),張仁願去世,追贈太子少傅。武則天在位時,他官至殿中侍御史。當時,御史郭霸上表稱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鳳閣舍人張嘉福、王慶之也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爲皇太子,都邀請張仁願在表章上署名。張仁願嚴辭拒絕,因此受到有識之士的器重。李顯這樣評價他:持節朔方道大總管右屯衛大將軍張仁願,器宇端雅,風神秀傑,謀韜玉帳,寄重金壇。

唐人張敬忠,寫過當時受降城的景色。據《新唐書·張仁願傳》記載,公元707年,張仁願任朔方軍總管時,曾奏用當時任監察御史的張敬忠分判軍事。

邊詞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這邊剛剛冰開,長安已經花落……這首《邊詞》就是張敬忠在朔方軍幕任職時的作品。千載以下,讓我們得以感受受降城的邊塞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