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雍正很寵愛田文鏡,爲何乾隆卻推平了他的墓地呢?

雍正很寵愛田文鏡,爲何乾隆卻推平了他的墓地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田文鏡,雍正朝時期的寵臣,雍正爲了紀念他的一生忠誠,便在自己的陵寢旁邊給田文鏡安排了一個墓地,爲何乾隆後來卻命人推平了他的墓地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並稱爲雍正時期的“三大封疆大吏”,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與倚重的心腹大臣。

田文鏡在擔任河南巡撫以及河南山東總督期間,堅決貫徹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力推行新政,並且收穫了積極效果。雍正皇帝曾評價他:“忠誠體國,公正廉明。” “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雍正很寵愛田文鏡,爲何乾隆卻推平了他的墓地呢?

田文鏡本人也得到了雍正的一再提拔和封賞,且不說田文鏡所擔任的河南山東總督是爲他專門設置的,就連全家的旗籍都從下五旗的漢軍正藍旗擡到了漢軍正黃旗,可謂是顯赫一時。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鏡逝世,雍正爲其上諡號爲“端肅”,並特命河南省城爲其設立專祠,更爲重要的是,雍正親自在泰陵附近賜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鏡,足可見雍正對於田文鏡的寵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對於田文鏡負面評價之聲是一浪高過一浪。早在雍正在位期間,田文鏡就遭到直隸總督李紱、監察御史謝濟世參劾,被雍正壓了下來。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後,罷免了田文鏡曾經的下屬王士俊的官位,並旁打側敲表達了對於田文鏡的不滿,就此拉開了批判田文鏡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陰錯陽差”的扒了田文鏡的墓地,隨後在更是評價說:“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由此可見,乾隆皇帝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寵臣田文鏡是非常的厭惡和不屑。

田文鏡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陰錯陽差”,實際上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區拜祭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於車駕太大,通行不暢,經覈查才知道是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響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隨行的官員在問乾隆皇帝處置辦法的時候,乾隆皇帝用一個模棱兩個的詞“拉倒”作爲了迴應,而等到乾隆皇帝結束了對於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過程中,發現田文鏡的墓已經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沒有在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件事情也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儘管這是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結果有着必然性

雍正很寵愛田文鏡,爲何乾隆卻推平了他的墓地呢? 第2張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鏡。田文鏡之所以爲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爲田文鏡爲官清廉、敬業勤奮,另一方面是田文鏡作爲監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樹立爲標杆,是爲了拉攏這部分官員羣體爲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鏡也有着非常明顯的缺點,就是待人處事有欠寬和,過於嚴苛,可以說田文鏡是典型的“酷吏”,同時還有着“沽名釣譽”的黑歷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國”的爺爺康熙皇帝,並不是自己的非常嚴厲而又嚴酷的父親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鏡。“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爲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其次,田文鏡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爲了平息衆怒。

前文中說道,田文鏡早在雍正年間就遭到了彈劾,被雍正壓了下來,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對於田文鏡及其下屬官員的彈劾就沒有停止過,可見整個官場對於田文鏡的負面評價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說剛剛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爲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拉攏官員隊伍,所以必須要對田文鏡進行一定的清算。

同時也不得不說的是,乾隆皇帝這樣處置田文鏡也是爲了更好的拉攏鄂爾泰。鄂爾泰是雍正臨終前安排的“託孤重臣”,也是滿洲官員的實際首領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處非常倚重與鄂爾泰、張廷玉這樣的前朝舊臣,而鄂爾泰在此之前與李衛、田文鏡的關係非常的緊張沒,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來拉攏鄂爾泰。

再次,也是最讓乾隆皇帝看不慣的是,田文鏡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區。田文鏡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歡,也遭到了衆多朝臣的彈劾,可是田文鏡卻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寢的附近,繼續陪侍雍正皇帝,享受這份莫大的榮譽,這必然讓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爲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賢親王胤祥,當年爲了彰顯君臣身份有別,不惜用“吞土”的方式來拒絕雍正計劃將其葬在泰陵地區的安排。相比於胤祥,田文鏡無論是地位,聲望,還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會允許他葬在雍正的陵寢附近了。

所以,田文鏡的墓地被拆實際上是遲早的事情,整個墓地除了兩座石龜馱着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外,其餘的也都是蕩然無存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僅是田文鏡,李衛也有着這樣的經歷

瞭解過漢朝歷史的人肯定都聽說過推恩令,漢武帝的推恩令不僅僅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穩固,更是削弱了藩王的力量,那麼,漢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處?那些藩王爲何不反抗呢?

雖然秦朝建立後努力改正國家政策,將原來的分封制爲郡縣制,但是秦朝皇帝還是沒能用此項政策保衛自己的政權,最終國家還是走向滅亡。劉邦建國後,看到了秦朝的教訓,決定共同實行兩項政策,以此來保證劉家的絕對統治權。可是劉邦還是失策了,即使他沒有落到秦朝的局面,可是卻造成諸侯之間實力太大,嚴重威脅到了劉家的皇權。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爲了解決這一問題頒佈推恩令。

漢武帝爲何要頒佈推恩令,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漢高祖當時候將大部分權利交給了諸侯的手中,在漢朝的初期,全國一共有五十多個郡縣,但是中央管理的郡縣卻只有十幾個,剩下的那些全都是依靠着諸侯來管理的。因此諸侯手中的權利是極其的強大的,如果諸侯想要和中央進行對抗,諸侯佔據了極大的優勢。所以漢武帝纔開始想辦法將權利全部都收回來並且不讓諸侯引起紛爭。早在漢景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採取手段進行削藩了,但是引發了七個諸侯國的叛亂,給國內帶來了巨大的動盪,雖然最後還是被鎮壓了下去,但是權利依然掌握在諸侯的手中。而頒佈推恩令其實這就是變相的削藩,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漢景帝即位後,諸侯之間實力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甚至有些已經超過了中央集權,嚴重威脅到漢景帝的地位。爲了解決國家這一難題,聽從了晁錯提出的建議,決定削弱諸侯實力,加強中央統治。於是第一次大規模削藩正式拉開序幕,可是結果卻不如人意,不僅沒有削弱這些諸侯的實力,反而諸侯聯合起來造反,讓國家迅速陷入戰亂之中,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七國之亂。

雖然這場叛亂最終被漢景帝鎮壓,但是這讓漢景帝損失了不少能將,可謂是損失慘重。不過這次戰亂也給劉家敲響了一個警鐘,諸侯之間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不過這些人想要聯合起來造反,劉家能不能抵抗那可就兩說了,因此削藩就成爲了劉家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可是這件事情想要成功那可是非常難,先不說諸侯之間的勢力非常強大,如何完美的解決也是一件難事。

漢武帝即位後,削藩已經成爲了刻不容緩的一件事情,當時很多藩王已經不聽從國家召令,完全肆意妄爲,影響到了漢景帝的地位。這讓漢景帝非常爲難,他一方面想要加強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又想削弱諸侯之間的實力,因此這件事情成爲了漢武帝的心頭大事。他知道,如果他敢貿然行事,最終只能導致諸侯集體反抗,引起大規模叛亂,於是漢武帝陷入了兩難的地步。

就在漢武帝感到爲難時,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建議漢武帝頒佈推恩令,這個方法可是能夠有效的解決諸侯之間的難題。原來漢朝初期實行的國家政策有一個很大的漏洞,諸侯之間的王位和封地最終只能交給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兒子分不到任何一點東西,所以這樣的政策導致諸王之間的實力越來越強,哪怕這些庶子想要奪取政權,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朝廷就是這樣規定的。

可是如果漢武帝能夠將這個政策改變,將這些諸侯之間的繼承人改爲嫡子和庶子能夠共同繼承,能夠在他們的封地內自己封侯,擁有自己侯國,這樣就能削弱諸侯之間的實力,這件事情也就不費吹灰之力的解決了。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漢武帝發佈這個政策後,大家都是知道他這是變相的削藩,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最終還是會影響諸侯之間的實力,那諸侯爲何無人反抗呢?

雖然諸侯也知道漢武帝的真實想法,就是爲了削弱他們的實力,但是這件事情對於諸侯的庶子們來說,完全就是天上掉的餡餅,他們自然感激漢武帝的新政策。再加上諸侯的庶子衆多,如果諸侯想要反對這一提議,那這些庶子自然就會造反,這可就是內亂了。因此諸侯並不是不想反對,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實力了。

推恩令的好處就在於它將中央和諸侯的矛盾轉化爲諸侯和子嗣之間的矛盾,如果諸侯不願意將土地分發給子嗣,他們之間就會產生巨大的矛盾。從秦代以來國家一直實行的是繼承製,如果你不是嫡長子,那麼你和平民沒有任何的區別,你不能拿到任何的土地或者是權利。因此推恩令使得很多諸侯的兒子可以有機會拿到土地,既然能拿到土地而且是國家支持的,那麼他們有什麼不願意的呢?而且對於皇帝來說他不僅是可以將地方的權利拿回來並且可以得到諸侯們子嗣的愛戴並且不使用一兵一卒。

其實推恩令並不是直接削藩,但是他確實是削藩的鋪墊,它將諸侯國的權利進行分散,然後再進行權利的回收,在後期的時候漢武帝就開始採取各種手段將權利回收回來。推恩令的智慧的地方就在於轉移了矛盾,漢武帝能夠看透矛盾的本質,分清主次,抓住時候和機會,成功的解決,這確實是他的智慧之處,也難怪他會被稱作爲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