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的很多人才爲什麼都是從魏國跑出來的呢?

秦國的很多人才爲什麼都是從魏國跑出來的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之所以能成爲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除了軍事力量強大,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爲重用人才。但是很大一部分的人才卻是魏國人,這是爲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少不了白起的連年征伐,少不了王翦的攻城拔寨。當然,更重要的是有那麼一羣人他們時刻爲國家的秦國的發展獻言獻策,鍼砭國家當時的政策,提出英明的治國之策。如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等,正是有了這些人才,才保證了秦國大後方的安危,才能爲前方戰士源源不斷的提供所需軍械和糧草。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國家要想強大,必須要通過人才來不斷提供動力,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國家永遠充滿生機。然而,魏國,作爲一個巨大的人才產出國,在戰國時期卻爲秦國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這也是導致魏國滅亡的一個關鍵原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秦國的那些人才都是魏國貢獻的。

首先要提的就是商鞅。商鞅原本是衛國人,後來通過其他人的引薦來到魏國作爲魏國非常有名的謀士公孫痤的門客,希望能夠在他這裏能夠發揮自己的滿腹才學。然而,在這裏他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公孫痤將死之際,他才向魏王大力舉薦商鞅,希望魏王能夠格外重用商鞅。如果實在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它殺了。魏王認爲公孫痤此時一定是在說胡話,沒事幹嘛要殺了人家。就這樣,魏王既沒有殺了他也沒有用他。

懷才不遇的商鞅,此時只能在魏國無所事事。後來,秦國廣發求賢令,商鞅聞訊立馬趕往秦國。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商鞅在秦國大推改革之策,將秦國從一個腐朽羸弱的國家打造成一個足以抗衡山東六國的強國。他也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接下來說的也是秦國的名相——張儀。張儀原本是魏國安邑人,雖然身爲魏國貴族地後裔,但是他卻沒有得到魏國高層的重用,而且還被他人誣陷,在魏國他已經看不見自己仕途希望。而此時的秦國以求賢而聞名,張儀又再一次的轉戰秦國。張儀師從鬼谷子,深習連橫破縱之術。在秦國他被任命爲宰相,他憑藉自己的一張巧嘴,舌戰東方六國,爲秦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成功說服其他國家由抗秦轉變爲聯秦,這爲秦國日後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也爲以後秦滅六國埋下了伏筆。

秦國名相——范雎。提起范雎,我們眼前浮現的就是那個奸詐小人的形象,正是因爲他,一代戰神白起才秦昭王賜死。然而,在當時那個時代,沒有所謂陰險狡詐,只有誰的計謀更加有效,更能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范雎原本也是魏國人,起先他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因爲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沒被須賈的下人給打死,而且他還被下人撒尿侮辱。後來他在好友鄭安平得幫助下,成功逃出魏國潛往秦國。

在秦國,在名士的舉薦下,范雎成功地面見了秦昭王。他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伐的外交政策,深得秦昭王的滿意。在此政策下,魏國和韓國的土地一點點的被蠶食。而且,在范雎的計策下,秦昭王將掌握在宣太后和國舅魏冉的權利一點點的爭奪了過來,這時才使秦昭王成爲了這個國家真正的統治者。而且之後長平之戰,范雎又使用離間計,成功地將老將廉頗換下,頂替上來的就是那個年輕的趙括,這也就導致了最後趙國長平之戰的大敗。

其實這些都是前往秦國的有名人才,不僅如此,魏國還爲其他同樣也培養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楚國的名將吳起,燕國的樂毅等,這些人在當時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魏國他們都沒有得到重用,在其他國家他們卻將自己的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魏國不斷地爲他國輸送人才,因此被後人稱爲人才培育基地。

秦國的很多人才爲什麼都是從魏國跑出來的呢?

魏國培養出來的人才,爲什麼沒能在魏國取得成功,而是在秦國取得了成功呢?

一、牆裏開花牆外香。

商鞅在魏國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才幹。公孫痤在臨死前,把他推薦給魏王,但是魏王並沒有當回事。於是公孫痤說,要麼你就用他,要麼你就殺了他。他要是給別人用了,咱們魏國就有麻煩了。但是魏王既不用他,也不殺他。總之一句話,不把他當回事。正是這樣,商鞅才離開魏國到了秦國。

范雎也是在魏國時候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以至於齊王都聽說了。因此范雎和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的時候,齊王纔會偷偷給范雎送禮。范雎雖然堅決拒絕了,但是這一事件卻遭到須賈的嫉妒,於是他回來對魏王說,范雎通敵。

事實上,如果魏王有一點眼光,他就應該想想,爲什麼齊王會給范雎送禮,同時范雎又不要?因爲魏王從來沒往才能上去考慮,根本就沒覺得范雎是一個人才,所以他纔會聽須賈的話,跟着處罰范雎,從而造成范雎逃到秦國。

包括張儀在內,在魏國時,也沒受到重用。等到張儀在秦國當過相國後,魏王才用他當相國。沒想到張儀那時候已經恨透了魏王,所以當了秦王的奸細,幫助秦王削弱魏王。如果張儀沒有在秦國當相國的經歷,魏王怎麼會重用他呢?總之,這都是“牆裏開花牆外香”的表現。

秦國的很多人才爲什麼都是從魏國跑出來的呢? 第2張

二、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商鞅、張儀、范雎對於秦王來說,都可以稱得上是“外來的和尚”。他們所講的那些觀點,秦國本土的人,有沒有向秦王講過這些呢?肯定也是有的。但是,秦王並不相信本國的人,而是隻相信外來的商鞅、張儀、范雎講的是對的。這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爲什麼“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呢?

其一,因爲是外來的人,因此秦王相信他們有國際視野,他們看得更開闊。這種思維,不只是戰國時期是這樣,今天其實也還是這樣。其二,因爲是外來的,他在本國沒有勢力範圍,不是利益集團,不需要維護什麼。因此,秦王相信他們說的話更可靠,更準確。正因爲秦王有這樣的考慮。所以,他們才絕對相信商鞅等人的話。而商鞅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極力支持,他也不可能獲得商鞅變法的勝利。范雎和張儀,也符合這種情況。

三、看別人的錯誤看得最清楚。

商鞅、張儀和范雎所推崇的法家和縱橫家,在魏國以及在別的國家是實施過的,並不是只在秦國纔開始實施。比如,魏國曾進行過李悝變法,楚國曾進行過吳起變法,縱橫家蘇秦曾佩戴過六國相印。無論是李悝變法,還是吳起變法,還是蘇秦相六國,都讓站在一邊的秦國,看到了法家、縱橫家的巨大力量。同時也看到,正是因爲各國的利益集團錯綜複雜,這些變法纔沒有成功。

秦國因爲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們力避利益集團參與,堅決支持商鞅等人那樣做。最終取得了成功。而且,秦孝公爲了讓商鞅變法的勝利果實不受影響,不在他去世後,像吳起變法那樣中途夭折,甚至提出了要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的想法。

總之,秦國文化不深厚,也沒有培養人才的老師及相關機構,人才產生匱乏。但是,他們卻能夠用好外來的人才,尤其是誕生於中原文化腹心的魏國的人才,因此他們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