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孔子對管仲是什麼態度?他是如何看待管仲的?

孔子對管仲是什麼態度?他是如何看待管仲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二人的思想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那麼孔子是如何評價管仲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爲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對管仲是什麼態度?他是如何看待管仲的?

“三歸”,一般認爲是指三處藏錢幣的府庫,也有人認爲是指管仲娶了三國之女或者管仲有三處家庭。楊伯峻先生認爲這些說法都不正確,“三歸”是指“市租”,郭嵩燾有一篇文章《釋三歸》,對此有詳細解釋:“(《管子》)《山至數篇》曰,‘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三歸之名,實本於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賞管仲。”他還舉了許多例子,《漢書》的《地理志》《食貨志》說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歸,《韓非子》說“使子有三歸之家”,《說苑》說“賞之市租”等等,都可以證明“三歸”就是市租。

“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別內外,相當於屏風、照壁等。“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在當時,這兩項都是國君的專利,管仲作爲臣子居然也有,所以孔子說他不知禮。

孔子對管仲的態度是比較複雜的,在這一則裏,他毫不客氣地批判管仲的奢侈和不知禮,但他也曾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憲問篇》)這樣真誠讚美的話。

孔子對管仲是什麼態度?他是如何看待管仲的? 第2張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儀封人”,儀,地名;封人,鎮守邊界的官。“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發佈政令時,常搖動木鐸來召集百姓。這裏是比喻上天要借孔子來宣揚大道。

這個儀封人對孔子的評價很高,是一個真正能夠理解孔子理想抱負的人,算得是孔子真正的“朋”了。

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很重視環境的作用,擇鄰擇仁,確實是好事情,卻不容易實行,世上仁德之人本就少,況且擇居也不是易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長久的貧困會改變人,長久的安樂也可以改變人。“貧而樂道”和“富而好禮”同樣不容易。古代有句話叫“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實際上“窮生奸計”的事很常見,而人一旦富貴了,長的也大多不是良心,而是得意忘形。只有孔子口中的“仁者”,才能做到貧富都不縈於懷,堅守自己的品格。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長期處於困境當然不好,長期處於安樂富貴的境遇中,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

孔子對管仲是什麼態度?他是如何看待管仲的? 第3張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這裏的“惡”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爲“兇惡”的惡,就是壞,做壞事,認爲孔子是說一個人如果立志於仁德,就不會爲非作歹了。孔安國批註《論語》,持這個觀點,他說如果能立志做一個仁人,那麼就不會做惡事。朱熹在《論語集註》裏也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如果嚮往仁,這一生立志成聖人,則必定不會作惡,沒有爲惡之事。楊伯峻先生的譯文與此近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他說的是:“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總沒有壞處。”

另一種把“惡”解釋爲“厭惡”的惡,討厭、厭惡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人真有了仁的修養,就不會討厭別人了。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和程樹德的《論語集釋》都說:“案前後章皆言好惡,此亦當讀去聲。”他們是順着前面一章和後面一章來看的,前面的第三章是講好惡,後面的第六章也是講好惡,所以這裏也應該做好惡的惡字來解釋。

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田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並不排斥富貴,但有一個前提,取得富貴要用正當的方法,也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人卻很少能把握住這一點,有多少讀聖賢書之人,爲了富貴而不擇手段!孔子說,君子沒有一刻離開“仁”,即便是處於顛沛流離之中也不例外。可惜的是,能讓後人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往往不是仁德,而是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