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趙括要負主要責任嗎?

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趙括要負主要責任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莫過於秦趙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役中,趙國幾乎全軍覆沒,這也使之後的趙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秦國在這場戰役中,創下了史無前例的屠殺,一口氣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將士。許多人將趙國的失敗歸罪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實際上趙括爲趙孝成王背了一個巨大的歷史黑鍋,而且一背就是幾千年。

近期在當時的戰場附近出土了一塊石碑,石碑上的內容告訴我們,趙國離勝利只差了一點點。石碑上說,此地爲空倉嶺,是白起引誘趙括出擊的地方。那麼白起爲何要引誘趙括出兵呢?趙括爲何爲一個糧倉就會貿然出兵呢?後文我會慢慢的向大家解釋。

秦趙相爭實際上是中了韓國的二虎競食之計。當時韓國有一片土地叫上黨。這個上黨與韓國本土相隔,一直是一個管轄難題。於是韓國人便選擇放棄上黨,讓它自生自滅。

可上黨夾在秦趙之間,當時的秦國實行的是商鞅的法令,使上黨人位居歸附秦國,所以轉投趙國。彼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這是一個自視甚高的君主。當得知上黨要歸趙時,不顧大臣反對,欣然接受。

這也就引得了秦國對趙國的不滿,也給予了秦國討伐趙國的理由。於是在歷史上的某一年,秦王派將軍王齕率軍伐趙,趙國則派上了老將廉頗抵禦秦國。

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趙括要負主要責任嗎?

廉頗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自然對戰局有足夠的分析。在廉頗眼裏,秦軍遠道而來,糧草匱乏。而且兵至空倉嶺,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需按兵不動,秦軍自退。

等到秦軍撤退之時,再率軍追擊,必然大獲全勝。王齕確實不是廉頗的對手,更重要的是秦國的國力也支持不住拖延戰。

這時的秦昭王使用了一條計策,這是三歲孩子都騙不了的離間計。他派人到趙國傳播謠言,說廉頗怯戰,不如趙括英勇。而趙孝成王居然連三歲孩子都不如,立馬換下廉頗,替上趙括,並嚴令趙括立即出擊,趕走秦軍。

秦昭王得知離間計得手,立即起用戰神白起,而白起的使命就是引誘趙括出擊,尋求機會殲滅趙軍。一開始的趙括還是貫徹廉頗的防守戰術,可是禁不住趙孝成王的催促,趙括妥協了。空倉嶺囤積着秦國的糧草,一舉拿下秦軍必敗。

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趙括要負主要責任嗎? 第2張

可是秦軍哪有糧草在空倉嶺,此時的秦國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被派往了趙國。

他們要的是速戰速決,而不是軍備競賽。白起看到趙括主動出擊,喜上眉梢,立即定下計策。派一路兵馬攔截趙軍後路,又加派一路兵馬將趙軍攔腰截斷,最後在空倉嶺設伏,阻擊趙括。

趙軍果然中伏,趙括和他的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包圍。其實想想也明白,秦國要有多少人馬才能包圍四十萬大軍。別說包圍了,就是正面衝鋒,要和四十萬大軍對衝,也不是個小數字。

實際上趙軍並沒有陷入險境,而趙括也是比較勇猛的將軍。趙括在劣勢中,多次帶領趙軍突圍,而秦軍的防線也幾乎守不住向來享有盛名的趙國步兵的衝鋒。

可是命運的天平突然向秦國傾斜了,趙括在一次衝鋒中中箭犧牲,趙軍見主將被殺,喪失了決斗的勇氣,最終全軍投降。

白起可不是吃素的,四十萬趙軍投降,如此多的人馬如何管理?於是放了一些老弱殘兵回去報信,剩餘的全部坑殺。從此,趙國喪失了抵禦秦國的有生力量,也喪失了逐鹿天下的本錢。

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趙括要負主要責任嗎? 第3張

總結:

長平之戰的失敗,直接使趙國墮落爲一個軍事弱國。而這裏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趙國缺少一位高瞻遠矚的國君。如果趙軍能夠貫徹廉頗的防守反擊思路,以秦國一國之力,是無法戰勝趙國的四十萬大軍的。

趙括在早期還是能正確判斷戰略態勢的,只是他的頭上有一位不懂還愛瞎指揮的老大,而這個老大,在關鍵時刻做了一個錯誤的抉擇,將強大的趙國拖入了無底的深淵,也讓趙括背上了千古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