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信和項燕大戰的過程如何?爲何李信會失敗呢?

李信和項燕大戰的過程如何?爲何李信會失敗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郡,破之,於是引兵而西,於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本人現在不妨以當時局勢,平輿、寢、鄢、城父、陳郢等地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秦軍行軍路線、戰役結果爲線索,試圖推測還原楚項燕大敗秦李信一役。

秦國滅韓、趙、魏之後,擊敗燕軍,燕王遠逃遼東,隨後幾次戰勝楚軍,佔領楚地陳下。因昌平君是楚考烈王與秦國公主之子,秦王政表兄。爲了感化楚人,秦王政於是命昌平君駐守陳下。隨後,李信統帥20萬秦軍準備伐楚,兵力集結於陳下地區。

此時秦國全軍分佈各地,本人臆測:北邊有20萬秦軍駐守,以防禦北方遊牧部落,若晉陽、邯鄲地區發生叛亂,也可南下馳援,鎮壓叛軍;黃河、汾水、濟水流域有20萬水師運送糧草、兵員,若有戰事,也可沿水路馳援各地秦軍;函谷關、武關、蕭關、大散關、咸陽、漢中、巴、蜀地區各有5萬秦軍駐守;晉陽、邯鄲、薊、大梁、新鄭地區各有5萬秦軍駐守,以鎮壓韓、趙、魏、燕故地,防止出現較大規模的叛亂;定陶地區有5萬秦軍駐守,以防齊軍。

此次戰役在黃淮平原之間展開,陳下往西北方向約七十里處便是鄢、陳下東北方向約120裏處便是城父、陳下以南約50裏裏處便是項地,其間隔有穎水,陳下在穎水以北,而項地則在穎水以南緊挨穎水,項地東南方向約90裏處爲寢丘,項地西南方向約70裏處爲平輿。寢丘在穎水以南、平輿在汝水北岸,穎水以南。項地、平輿、寢丘皆在穎水以南,居於穎水、汝水之間。陳下、鄢、城父皆在穎水以北。陳下爲秦新佔領楚地,李信二十萬大軍已集結於陳下,鄢、城父、項地、平輿、寢丘地區爲楚地,皆有楚軍駐守。

鄢、項地、城父一線爲楚軍第一道防線,形如倒三角。平輿、項地、寢丘一線爲楚軍第二道防線,形如正三角。

我推測項燕曾派遣重兵在平輿、寢丘以南駐守,佈置了第三道防線,這道防線由西而東向北防禦,東西之間頗爲綿長,足以防止秦軍偏師往東或往西迂迴向南至楚國腹心之地。

原因有三點如下:

一、李信軍、蒙恬軍各自攻克平輿、寢丘之後,並沒有繼續往南向淮水方向推進,而是折返向北攻克鄢、城父。

二、楚軍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佈陣由西向東以防禦北方秦軍,但是東西之間過於狹窄,不足以防止秦軍往東或往西迂迴向南,滲透到淮河北岸威脅楚國都城壽春。

三、這場戰役之中,秦軍輕易地佔領了平輿、寢丘,突破了楚軍第二道防線,而在戰役後期中,項燕率楚軍合圍並擊敗秦軍,如此可推測出:秦軍攻破楚軍第一、第二道防線時,只有少數楚軍應戰,絕大部分楚軍並沒有及時參戰。

本人臆測楚國全軍分佈各地如下:10萬楚軍駐守第一道防線、5萬楚軍駐守第二道防線、20萬楚軍駐守第三道防線、第三道防線以南爲10萬押送糧草部隊、5萬楚軍駐守楚都城壽春、5萬楚軍駐守楚方城、5萬楚軍駐守漢水淮水之間,30萬楚軍駐守淮南各地防禦秦及百越。

李信和項燕大戰的過程如何?爲何李信會失敗呢?

秦楚對峙圖

戰役初始,秦軍分兵兩部,李信率軍10萬從陳下出發往西南方向行軍至穎水北岸,蒙武率軍10萬從陳下出發往東南方向行軍至穎水北岸。李信之所以如此行軍,估計是爲了迷惑楚軍,讓項燕誤以爲秦軍兩部將會渡過穎水合圍項地楚軍,消除楚軍第一道防線與第二道防線之間的樞紐。以迫使項燕將平輿、寢丘、鄢、城父地區楚軍調往項地與秦軍抗衡。隨後項燕也正如李信所預料一般調遣楚軍。之後秦軍兩部渡過穎水,但是並沒有合圍項地。而是趁着平輿、寢丘地區因爲已抽調兵力至項地而兵力薄弱,李信軍則繼續往西南方向行軍攻克平輿,蒙武軍則繼續往東南方向行軍攻克寢丘。

估計李信的謀略是這樣的:李信軍、蒙武軍攻克平輿、寢丘是爲了引誘楚軍第三道防線向北推進,與在項地的15萬楚軍南北合圍秦軍,如此楚軍第一、第二、第三道防線的兵力將會集結於項地、平輿、寢丘地區,但是李信軍、蒙恬軍分別迅速折返向北攻克鄢、城父,此時李信軍在西,蒙武軍在東,而楚軍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的兵力皆集結於項地、平輿、寢丘地區。此時楚軍或是原地不動,或是向北攻打陳下,或是向東北攻打蒙恬軍,或是向西北攻打李信軍,皆無濟於事,因爲楚軍第一、第二、第三道防線已然消失。李信、蒙武可各自命數支偏師分別往西或往東繞過項地、平輿、寢丘地區,深入楚國腹地。若如此,楚軍必然會分兵追擊秦軍偏師,並立即調遣各軍,重新佈置由西往東向北防禦且綿長的防線,以防秦軍迂迴南下。李信、蒙武便可以趁着楚軍軍陣從中部往東往西延伸,各自尋找楚軍防線兵力薄弱的局部某一點並集中兵力突擊,在加上楚軍調動所產生的混亂及第一二三道防線兵力在項地匯合時所產生的混亂及各部不能很好的協調,因此楚軍局部極易被擊潰,從而引起楚軍全軍的潰敗。然後秦軍再趁勝追擊並大舉南下奪取楚都城壽春,以收滅楚全功。

如果李信、蒙武軍不幸被楚軍合圍於項地、平輿、寢丘地區某個局部位置時,秦軍便就地防守,與楚軍長期對峙以待援軍。屆時秦軍援兵向東向西迂迴南下,楚軍迫不得已必將撤圍,並重新佈置防線。秦軍便可就此捕捉戰機,戰勝楚軍。

但項燕估計早已察覺其間關鍵,楚軍第三道防線並沒有試圖合圍秦軍,而是繼續正面向北往平輿、寢丘一線推進。此時項燕已將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的兵力集結於項地,總共有15萬楚軍。盤踞在李信軍東北方向、蒙武軍西北方向。於是李信、蒙武兩部秦軍在攻克平輿、寢丘之後折返向北,分別往鄢、城父行軍。趁着鄢、城父地區因爲已抽調兵力至項地而兵力薄弱,李信軍遂攻克鄢。而蒙武軍因爲項燕及時率項地地區15萬楚軍馳援城父,使得蒙武未能攻克城父。

蒙武見項燕率15萬楚軍來勢洶洶,於是便引兵向李信軍方向靠攏。項燕則率領15萬楚軍跟隨其後,保持適當距離。既不與蒙武軍距離太近,以免引起秦軍警覺,從而放棄與李信軍匯合就地防禦並築壘。若蒙武軍就地防禦,項燕率領的15萬楚軍很難輕易擊潰蒙武軍。拖延時久,秦軍營壘必將更加完善。李信軍極有可能因此不會馳援蒙恬軍,而是將兵力用於突破第三道防線擊潰楚軍。到時,若不增兵便很難攻克蒙武軍,若增兵定是抽調第三道防線的兵力,那麼秦軍極易突破楚軍第三道防線。如此,勝負之勢必然頃刻間逆轉!當然也不能與蒙武軍距離過遠,若距離過遠,縱使捕捉到戰機,楚軍也無法及時參與作戰。於是楚軍徐徐跟隨秦軍,以驅趕蒙武軍向李信軍靠攏。

李信見楚軍第三道防線穩步向北已推進到項地一線,秦軍難以迂迴或突破第三道防線。此時第三道防線中部6萬楚軍若分兵一小部,往東北迎面阻擾蒙武軍,那麼蒙武軍極易被楚軍合圍。另外,楚軍第三道防線中部及左部約13萬楚軍已離鄢不遠,自己若率軍駐守原地,那麼楚軍必將分別合圍我軍及蒙武軍。秦軍被分隔兩部,因兵力不足,秦軍兩部極易被楚軍擊潰。自己若率軍北撤,蒙武軍必然不保。目前當務之急便是率軍向東與蒙武軍匯合,互爲支援以圖長期與楚軍對峙,待秦軍援兵到來,楚軍必然撤圍並重新佈置防線。到時,楚軍各項調動,必然會引起混亂及局部地區兵力空虛,我軍便可捕捉到戰機,集中兵力突擊楚軍,定能一擊擊潰楚軍。

於是李信率軍向東往蒙武軍方向行軍。第三道防線左部7萬楚軍見此,便尾隨其後。楚軍第三道防線中部則分兵4萬監視陳下,其餘2萬兵力也尾隨李信軍之後。兩部楚軍皆與李信軍保持適當距離,與項燕率軍驅趕蒙武軍一般。

李信和項燕大戰的過程如何?爲何李信會失敗呢? 第2張

秦楚對戰圖

李信軍、蒙武軍並不奢望兩軍能夠匯合,只是各自相對行軍,儘量縮短兩軍之間的距離,以便互爲支援。但是楚軍只是遠遠跟隨其後,並不攔截圍堵,令人十分詫異。於是李信軍、蒙武軍在楚軍驅趕下,兩軍相距距離愈來愈近,最終兩軍成功會師。兩軍匯合後,李信軍立即分兵兩部,一部搶修營壘,一部列於營壘西面、南面、北面以防楚軍;蒙武軍亦分兵兩部,一部搶修營壘,一部列於營壘東面、南面、北面以防楚軍。兩個營壘互爲背靠。

此時,項燕一直耐心等待或創造的絕佳戰機終於出現了。

一、李信軍、蒙武軍兩部匯合所產生的混亂。

二、秦軍兩部共同作戰不能很好的協調。 三、秦軍築壘並列於營壘四周的調動所產生的混亂。

四、因秦軍部分兵力搶修營壘,只有部分兵力用於防禦,且須防禦三個方向的楚軍,顯得防線過長,必然容易造成局部防禦兵力相對薄弱;

五、兩個營壘南北兩面防線的中部,也就是兩個營壘互爲挨靠的位置是李信軍、蒙恬軍的結合部,因兩軍不能很好的協調,所以無法非常有效地鞏固南北防線。

六、李信軍、蒙恬軍已被困於同一位置,楚軍可不用分兵防禦,更不用維持由西而東向北防禦的、綿長的防線。現在,楚軍只管向秦軍衝殺即可。

戰機稍縱即逝,項燕果斷命令兩支精銳騎兵做爲突擊兵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馳電掣從秦軍南北兩個方向呼嘯而來,突擊秦軍南北防線的薄弱點。其速度之快、其突破點之精準、其力度之強悍,好比蒼鷹搏兔一般!

一支騎兵先一步揉陣而入,進入秦軍營壘。此時營壘剛修建不久,其防禦功效與野地無二。這支騎兵在營壘內肆意縱橫,使得秦軍大亂。接着另一支騎兵相繼進入營壘,左衝右突,使得秦軍隊形已亂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隨後楚軍其餘各部分別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源源不斷而來。秦軍窮途末路,已無法防禦楚軍來襲。驚恐之下,秦軍士兵紛紛丟下兵器向北奔逃。李信、蒙武見大勢已去,無奈率部向北逃竄。楚軍則趁勝追擊,掩殺秦軍。

大敗秦軍後,楚軍合圍陳下。此時正是昌平君率軍駐守陳下。因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城中楚人、三晉遺民紛紛進言,勸其叛秦歸楚。昌平君見勝負已定,已無力迴天,遂獻城歸降!